2009-07-11 02:37:53
表面光鮮的投資者們,其實都面臨著重重壓力,健康也面臨著重重隱患。
每經記者 宋元東 魏玉卿 李娜
六、七月之間,投資界兩位大佬驟然病逝的噩耗猶如晴天霹靂,接連傳來。一位是來自私募界的元老級人物——楊駿,一位是來自公募的明星基金經理——孫延群。
與未滿20歲的中國證券市場一樣,兩位“大佬”并不老,前者44歲,后者41歲。同樣的年輕,同樣的才華橫溢,正值壯年之際兩人撒手人寰,令人扼腕。
兩位“巨人”的倒下,留給市場的是一連串有關健康投資的思考——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投資?我們的投資快樂嗎?健康嗎?
6月22日,業界鼎鼎大名的人物——曉揚投資董事長、原君安證券總裁楊駿,因實施換肝手術失敗而不幸辭世,終年44歲。
早在今年四月,楊駿突然決定“金盆洗手”,將托管的三只信托產品交由另一投資機構淡水泉管理,并表示“6000點是一輩子見不到的點位”。此言一出立即引發業內驚愕與不解。其實,楊駿患肝病已久,或許自覺生命將走到盡頭,才作出轉讓信托產品的決定?,F在看來,楊駿“6000點”的言論既包含對投資的熱愛,更有不舍與無奈。
“當時,冥冥之中有些預感,但不敢往這方面想。如今,看到楊駿逝世的消息,很多謎團得以解開,心中更多了幾分惆悵……”在獲悉噩耗后,業內一位資深投資人士如此撰文予以悼念。
翻開楊駿的履歷,雖有爭議,但因他對證券市場的貢獻以及個人魅力,業內給予的多是正面評價。楊駿1989年大學畢業后輾轉深圳特區證券、君安證券任職。1997年,30出頭的他就出任君安證券總裁。在任期間,楊駿創辦了君安證券研究所,在證券行業獨樹一幟。1998年因“君安事件”受到牽連,他因此放棄了將君安證券打造成國際級投行的想法。沉寂3年后,楊駿于2001年重出江湖,主要投資香港股市,其成立的曉揚投資2001年~2007年年投資回報率都在30%以上。
就在楊駿辭世僅13天后,來自上投摩根的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阿爾法股票基金以及內需動力基金經理孫延群,7月5日因消化道出血引發的失血性休克而不治身亡,終年41歲。
他是繼呂俊之后上投摩根的又一名明星基金經理。在任期間,他所管理的基金表現不俗,一度位居股票基金排名前列。其管理的阿爾法基金在過去三年間創造了48.30%的年均回報率,三年總回報在81只可比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6。早在今年3月25日,孫延群就因胃病暫停履行基金經理職務。
一前一后,一公(募)一私(募)……兩位相繼英年早逝的大佬級人物有著太多的共同點。一切看似突然又早已危機潛伏,兩人的病根其實早植根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
“從來沒有想過,死亡與年輕的證券市場如此之近!”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兩位“巨人”的倒下,留給我們的不僅是震驚,更應該有思考。我們的投資行為,我們的工作習慣值得重新審視。
病魔接連“光顧”后,引起業內關于投資、關于投資與健康的反思。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近日對公募、私募以及個類投資人的調查情況來看,表面光鮮的投資者們,其實都面臨著重重壓力,健康也面臨著重重隱患。
NextPage
忙成“飛人”生活節奏混亂
動輒管理數十上百億資產的基金公司,在高檔寫字樓辦公,拿著令人羨慕的高薪?;鸾浝韺ν獾挠∠蠛茱L光,但當你走近他們時,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人在日常工作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們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
頻繁穿梭于各大城市
“我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要么是在去調研上市公司的路上,要么就是在寫報告。尤其是在上市公司披露季報、年報時,經常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一位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不要以為基金經理就是坐在辦公室里處理海量信息,這只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我們還要去上市公司調研,不時跟蹤其最新動態,同時還要從本公司的股票池中精挑細選出個股。”滬上某基金經理表示,自己一天下來往往疲倦不堪。早晨上班之前,先要了解國內外市場發生的重大事件,并及時作出判斷。上班前有晨會,收盤后,與同事的交流更是必不可少。晚上回家,還要加班處理郵箱里的各類研究報告和信息。如果遇到新基金發行時,為做推介,還得東奔西走于各大城市。
基金公司其他部門的日子一樣忙碌,比如市場部就盛產“飛人”。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市場總監這樣描述他的生活。自己一年當中,有半數的時間都在外地出差,尤其是新基金發行的那段時間,每天飛一個城市是經常的事情。一個月下來,幾乎把國內主要的大城市全部走了一遍。南方某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己曾經有過22天飛15個城市的記錄。
壓力不僅僅是工作
說到基金公司的壓力,很多人都會率先想到基金的排名壓力。事實上,基金公司員工的壓力不僅源于本職工作,人際關系以及外界的壓力也不可小視。
一位基金公司研究員私下表示,公司考核指標很硬,每個月自己要向公司的基本股票池中貢獻多少個股,向核心股票池貢獻多少只股,都是考核的內容。
對基金經理來說,除了投資者關注的季度、半年度、年度排名外,有的基金經理還會關注周排名、月排名等等。
人際關系謹慎微妙
在基金公司這樣一個需要多部門協作的單位,相互之間的合作不僅重要而且還不容易。
滬上某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員曾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每當公司發行新基金時,那真的是公司上下總動員,忙得昏天黑地。市場渠道、營銷策劃、投研部門之間的交流更是頻繁進行,哪一方沒有協調好,都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有的甚至還會出錯。
付出巨大成本
在過去的2008年,一場大熊市讓不少基金經理從云端重重“摔”了下來。一位在基金公司工作4年多的老員工向記者傾訴,外界往往只看到他們拿高薪,卻沒有看到他們為之付出過巨大成本,比如學習成本以及承受高強度的壓力等。
NextPage
■調查總結
重壓下的三大不良習慣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頂著種種壓力的公募基金公司員工容易養成三大不良習慣:加班成常態,作息時間不正常;飲食無規律,生活節奏不協調;長期伏案,頸椎易犯病。
對于基金公司的員工,早8點、晚8點的上下班的時間很正常,而加班更是成為家常便飯。
有基金公司員工告訴記者自己經常晚上10點后下班,有的時候工作沒做完又帶回家接著做。
經常加班往往意味著飲食習慣的不規律。某基金公司的市場部工作人員表示,晚上經常八、九點鐘才吃晚飯。多家基金公司人士透露,患胃病、脂肪肝、三高癥的人并不少見。
一天十幾個小時對著電腦,長時間處理案頭工作,是基金公司絕大多數員工生活的真實寫照。身體長期維持在固定的姿勢,這使得頸椎不好的基金公司員工大有人在。
健康調查·私募
收益為王隨時面臨生存壓力
在一般投資者眼里,私募人士是一群頗為神秘的人物,但他們悄悄地從資本市場上拿走大把銀子的同時,精神和心理上也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
常人看來,包括陽光私募、代客理財、地下私募、合作投資等各類私募人士,在資本市場上抓漲停板簡直如魚得水,“實際上,別看他們能賺得大把鈔票,可要在這個市場上長期生存下來卻并非易事!”一位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在這個市場上唯一的話語權就是投資收益,每一輪熊市都將淘汰一大批私募人士。
生存壓力最大
“這行太累人,心理上都要承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一位在私募圈打拼多年的人士向記者感嘆。從記者采訪的總結來看,這些在市場上能呼風喚雨的人士面臨的首要壓力竟是生存壓力。
當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生存壓力是私募最大的壓力。以陽光私募為例,2008年的大跌,不少陽光私募發行的信托產品的凈值跌到了100元面值以下,這意味著提成部分將為零。這樣算下來,一個5千萬規模的私募產品,一年只能拿到可憐的75萬元管理費 (按1.5%計算),連成本都不夠。
“做私募壓力比公募更大。”上述陽光私募人士稱,公募旱澇保收,賺了虧了照樣提管理費,而私募必須正收益。“2008年的大跌,一位同行因虧損超出想象,擔心被投資人算賬而成天疑神疑鬼。更有甚者,因不堪壓力而跳樓自殺。”
過于專注也是壓力
上海某私募公司老總陳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七點起床,八點不到就到辦公室,每天要瀏覽大量的新聞,還要寫分析報告分析股票。每天六點半下班,回到家還要繼續閱讀大量的報紙、看書學習,擴大信息量,有時還會看看外盤,直到凌晨一點左右才睡覺,基本上天天如此。
這樣算下來,他每天在公司的時間有十一個小時,扣除睡覺、吃飯的時間,一天工作十五個小時。
“如果跟不上市場節奏,我們很容易就會被市場淘汰。”用陳的話講,作為職業投資人,要有超前的判斷才能抓住市場的先機。因此,他每天都很專注、用心的做投資,而他的壓力就是來自于太專注、太用心。上海某大型醫院的心理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人在太專注、太用心于某件事情時,事情的發展就會對人的心情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吃飯、睡覺等,自然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病由心生,也就是這個道理。
愧疚產生的心理壓力
上海一位私募集界資深人士毫不避諱地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心理愧疚感也是一種壓力。比如,有的私募為了抬高股價,故意編造一個利好故事在市場上散播,最后把股民套在高位。更有甚者利用職務之便做老鼠倉,之后時刻陷入被調查的不安之中,這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
NextPage
■調查總結
幾乎所有人都有頭痛癥狀
從記者對私募人士做的調查來看,90%的人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只有六個小時,有的甚至每天只有3、4個小時,他們除了關注A股、港股市場、晚上還要關注美股、外匯市場等。
在調查的人里,幾乎所有人都有頭痛癥狀,更嚴重的還有腰椎或頸椎間盤突出癥。由于工作的強度大,80%的人對一日三餐草草了事或者沒有定點,另外,50%的人伴有胃病、脂肪肝、高血壓等癥狀。
從上述對私募人士的調查來看,投資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有些私募為了和上市公司搞好關系,還要不遺余力的陪上市公司人士吃、喝、玩,落下病根就是自然的事情。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壓力大,上述資深人士還不無打趣地稱,K線圖的起起伏伏波動,利益的膠著拉扯,興奮與低落長期交替……如果讓一個精神病專家來分析這些人群,可能大都有精神障礙。
專家支招
投資要“保本”七招緩解壓力
“如果長期處于壓力之下,自我感覺已影響到健康時就應該注意了。”圓跡陽光心理咨詢資深心理咨詢師趙楊懿對于如何緩解這些壓力提出了七點建議。
1、進行一個壓力自評,如果感到承擔的壓力已經明顯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應該求助專業機構。
2、盡量保證睡眠質量,盡量改善工作環境,如改變臥室、辦公室的環境布置等。
3、如果實在不能按時三餐,可選擇少食多餐,辦公桌里放點零食將有益于健康。
4、培養至少一個興趣愛好,并加強運動,如上班時走樓梯、站著看電腦、跺步看文件。
5、盡量將生活和工作分開。
6、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或參加一些良性的團體,面對壓力,相互分享和支持。
7、建立正確的認知和應對方式。
心理衛生專家表示,總的來說,改變環境是比較困難的,不管選擇哪種工作環境,都不可避免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與壓力。對投資人而言,明確投資目的,制定周密的投資計劃,建立正確的認知和應對方式,達到內心的平衡才是從容應對各種壓力的最佳解決方案。這或許是獲取健康投資方式的要領。
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一定要跑過CPI!這句投資界耳熟能詳的經典標語或許還應加上一句話,你可以賺不到錢,但一定要“保本”。這個“本”不是本錢,而是投資人的身體,一個健康的身體。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