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地方償債率后年遠超警戒線
2010-06-10 03:50:04
每經記者 湯白露 發自北京
中國社科院6月8日發布的《2010年金融藍皮書》警示,到2012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償債率將超過20%警戒線,達到26.6%。該藍皮書指出,地方融資平臺應該引入民營資本參與優質項目建設。
隨著地產政策調控日漸嚴厲,地方融資平臺的還款資金來源也在下降。如何化解這一難題,成為監管層的心頭大患。
6月8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0年金融藍皮書》。該藍皮書指出,地方融資平臺應該引入民營資本,夯實資本充足率。
上述報告指出,到2012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償債率將超過20%警戒線,達到26.6%。更讓人擔憂的是,一直到2014年才能回落到警戒線。
“未來幾年償債率持續擴大,說明地方債務的總額度仍在增加,其潛在危機并沒有消除,必須嚴格防范風險。”社科院金融所一位研究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地產調控擴大償債率
據介紹,地方政府償債率是指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償還本息金額/當年地方政府可用收入。該項指標數值越大,說明償債能力越弱。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認為,本身具有穩定現金流還款的融資平臺較少,大部分融資平臺依賴第二還款來源,即土地轉讓或財政補貼。同時,社科院在藍皮書中指出,造成地方政府償債率持續擴大的關鍵原因在于受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
據記者了解,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中的75%與土地掛鉤,剩下25%靠財政支持。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是,先注冊成立一家融資平臺公司,然后把土地注入其中作為核心資產。通過土地開發,該融資平臺公司獲得收益,然后才能還債。
“也就是說,部分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是一個空殼公司,除了土地資產之外,并沒有其他實體資產與業務經營。”社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士透露。
在采訪中,多位研究人士指出,部分地方融資平臺公司過多依賴土地拍賣、土地開發獲得收益,在遭遇地產調控政策以來,其債務風險變得難以控制。正因為如此,地方財政收入正在大幅度減少,并影響到地方融資平臺的還債能力。
按照原來的設想,部分地方融資平臺公司不僅可以通過土地抵押擔保,還可以通過土地開發作為未來的收益來源。“先以土地向銀行借債,進行城市建設和土地開發儲備,從而產生土地收益用來還債和投入新的開發儲備,如此循環獲利的土地經營模式在去年成為風潮。”一位銀行業人士說。
但是,這一經營模式給地方債務帶來了巨大的還款壓力。基于這一情況,社科院在報告中指出,應該對現有的債務和投資進行梳理,對日后追加的貸款嚴加控制。
在具體做法上,上述藍皮書建議“分類處理”,一方面是區分投資項目的優劣。針對符合當地長遠需求的基建項目,應盡可能地加以保護,因為放棄的代價可能更大;但對于違規的、高耗能和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應清理整頓。
引民資注入優質項目
清理整頓上述項目為民營資本介入提供了較多機會。據記者了解,銀行在放貸時已經嚴格進行了風險排查,已經針對單個項目進行了調研。其中80%屬于優質項目,并獲得了啟動資金。
在后續配套資金方面,仍然急需資金扶持。在這一環節上,民營資本有機會參與進來。因為后續資金不一定是行政性的貸款,也可以是其他社會資金通過持股的方式進入。
另一方面,社科院金融所在報告中建議,針對數千家遍布全國各地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也要進行“分類處理”。對于現金流量好的融資平臺,可以引入民營資本,夯實其資本充足率;而以公益項目為主的融資平臺,需要落實或加強第二還款來源,提前進行貸款重組。
“具體說來,可以直接進入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可以通過資金注入獲得股份。”一位社科院金融所研究人士解釋說,但是目前還沒有出現這一趨勢。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為全面摸清全市各類政府投融資平臺基本情況,江蘇鹽城國資委正在開展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債務調研。調研發現,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債務風險較大、基礎管理薄弱等。
目前,鹽城市國資委正積極研究制訂相關管理制度,促進投融資平臺健康發展。其中,不排除將部分國有融資平臺公司或者項目公開掛牌,征集社會資本以股權的方式進入。
“自從新36條頒布以來,民營資本進入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的玻璃門被打破了,剩下的是看民營資本是否愿意進入的問題。”社科院一位研究人士說。
同時該人士指出,關于民營資本如何介入地方融資平臺,目前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其關鍵原因在于,民營資本希望通過介入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獲得收益。這一點如何從政策上得到保證,國家應該出臺相關細則進一步予以明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