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超對接”有平臺缺橋梁 市場呼喚龍頭企業
2010-06-24 02:54:36
每經記者 何珺 發自北京
“平谷大桃直接進超市的時候,農民曾買了1500個筐,兩天之內全丟了,損失了四萬多塊錢!”回憶起這件一年多前發生的事,北京歐閣有機農莊執行董事陳叢紅的情緒依然很激動。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農戶缺乏與超市接洽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往往在“農超對接”(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協議,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商店直接供應農產品)時處于弱勢。
在原本是為了縮短農產品流通環節、平抑農產品價格而大力推廣的“農超對接”中,商超開出的條件讓很多農業合作社望塵莫及,在“強大”的商超面前,以農戶為主體的合作社多少顯得有點缺少話語權。
政策支持:
商務部力推“農超對接”
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農產品通常要經過四個環節,即產地收購、運輸、銷地市場批發和終端零售,有時在收購和運輸中間還會再多加入“第二個經紀人”的環節。
商務部稱,農產品流通的每一環節至少加價5%到10%。不過,《人民日報》6月21日撰文表示,在隨商務部的考察中發現,以山東壽光農產品物流園為例,農產品流通每個環節加價率約為20%,5個環節累計超過100%。
雖然各流通環節加價尚屬合理,但“疊加效應”無形中推高了農產品價格。為此,2010年“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推進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產銷對接。
5月,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表示,商務部將為緩解通脹壓力開展的三項工作包括“進一步完善農超對接”。
據商務部6月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5個試點項目共帶動社會投資40億元,試點企業2009年農產品直采金額達211億元,相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的收入普遍增加20%左右,“農超對接”試點已取得良好的階段性成果。
對接之難:
合作社缺專業人員
雖然農業部、商務部以及各級地方政府都在為“農超對接”建立平臺,不過,河南蘭考縣南馬莊村支書、南馬莊農民合作聯社理事長張硯斌談起這個話題,仍有一肚子的苦水。
眼下“農超對接”的雙方主要是大型連鎖超市和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張硯斌看來,合作社正面臨著 “兩頭難”,一邊是農戶,另一邊是超市。
“從2004年9月份做合作社到現在,我深深地知道和農戶打交道太難了。”他的困惱有一部分來自于農戶對干部、合作社和合作企業的不信任。他只能一方面爭取項目,一方面日以繼夜地加緊對農戶的各項培訓。
然而,南馬莊農民合作聯社并不享受各級財政補貼,合作社的理事也沒有任何薪水。即使是作為村干部,張硯斌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150元,“剛成立合作社的時候,有10多個理事,現在陸續都換了人?!?br/>
專業人才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在“農超對接”中農戶一方將面臨各種難題。2006年,南馬莊牌大米曾經先后進入了數十家超市,但僅僅兩年后就退出了,因為結賬麻煩、壓貨期太長、運輸困難。據了解,不少超市的結款期都長達數月。
“我們嘗試過和北京華聯超市、鄭州斯達超市對接,但十多次投單后才能結算,而農戶的資金是有限的,沒有專業人士不行啊?!睆埑幈笳f,例如財務人才、管理人才、銷售人才等,目前的合作社都不具備,可合作社“養不起”人才。
未來出路:
龍頭企業的介入
“養不起專業人員,只有找一個公司合作”,“我們想擴展更多的合作”,張硯斌和陳叢紅的兩句話分別代表了部分合作社和企業雙方的心聲。
陳叢紅認為,由公司組織農業合作社并出面對接商超,能提高抗風險的能力,是更為可取的運作模式。
“我們有30%和農戶合作,70%自己種?!标悈布t說,不選擇全部在自己的農場上種植是因為租金成本太高。
對于合作社來說,張硯斌認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是未來最好的出路。事實上,在近年來和河南蓮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南馬莊已經嘗到了甜頭。
“他們提供給我們比出廠價還要低的肥料,但回收小麥比市場價高兩分,大米高一毛,很實惠?!碧崞疬@次嘗試的成功,張硯斌興奮地表示,最近特別希望能再找一些企業合作。
在由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辦的 “企業與農村社區商業合作模式”研討會上,農業部農研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張照新告訴記者,企業和農戶聯結的模式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以及小農戶生產缺乏規模經濟的問題。
他總結當前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結常見的三種衍生模式:公司+基地+農戶(公司租地后再承包給農民)、公司+經紀人+農戶(農戶較多請經銷大戶幫助簽合同)、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如蓮花公司和南馬莊的合作)。
在價格結算方面主要有三種方式:最低保證價格、市場加價(市場價高于合同價時公司適當加價)、最低利潤保證。
張照新表示,幾種模式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適應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品。由于目前國家對農業合作社的力度支持很大,因此未來“公司+合作組織+農戶”這個方式的比例會比較高。同時,農業部等政策制訂機構也正在考慮規范合作社的發展。
不過,他也指出,“農超對接”只適合如西紅柿等鮮活農產品。農產品流通環節成本較高,各個環節利益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依然需要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來解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