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0-06-25 08:32:12
隨著股指期貨成交量的日趨平穩,期貨行業對于期指日內過度交易的自律正在大幅加強。期貨市場長久存在的“短線炒手現象”,目前也蔓延至股指期貨領域,但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炒手們也面臨著必須轉型的前景。一直以來,職業炒手的存在使得期貨市場過度投機氛圍濃重,部分公司也利用炒手來增加交易量以擴大影響。
專家呼吁,相關期貨交易所應該在手續費和傭金返還制度上作出改革,抑制炒手現象,而對于職業炒手也應加以引導,既發揮其提供市場流動性的作用,又要限制其過度投機。
職業炒手蔓延至期指
“一些公司的交易量雖然大,但很大一部分還是靠炒手做出來的,”上海某期貨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股指期貨上市才2個多月,但是商品期貨市場里一直存在的炒手現象也已經到了期指領域,“不但有,而且還不少。”
據了解,期貨市場長久以來就活躍著一批職業“炒手”,他們每日的成交量巨大。其交易以短線為主,賺取每個波動中極小的差價,其方式就是“以量求勝”、“積少成多”,一般不持倉過夜,只要有一兩個點的盈余立刻平倉,每日循環往復,可以不用去分析基本面和大趨勢。炒手不但需要技術,也需要時間和體力,“股指期貨不像一些商品期貨品種有休息時間,現在每天做下來身體都吃不消。”一名期貨公司人員透露目前炒手的狀態。
據介紹,炒手的資金一部分來自于自有資金,另外一部分來自于代理的客戶。一般情況下,炒手會找到期貨公司,要求期貨公司提供快捷的IT條件和低廉的手續費,并且從期貨公司拿到返還的傭金。而一些期貨公司出于對交易量的追求,也樂意接受這些炒手。
股指期貨的上市,也讓不少炒手找到了更大的“舞臺”,其人數也日漸增多。炒手領域老師傅帶新人,乃至一些“炒手訓練營”,都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
專家表示,期貨交易不能盲目追求成交量,而由“炒手”做出來的成交量不能反映出真實的市場交易狀況,也不利于期貨市場服務國民經濟市場功能的充分發揮。
期貨公司逐步引導轉型
此前一段時間,由于股指期貨的日內交易量較大,引起了各方的注意。中金所召集30家期貨公司召開“股指期貨市場規范發展座談會”,就防范和抑制日內過度交易行為進行了深入探討。業內也普遍意識到,股指期貨市場剛剛起步,必須防范風險,加強監管,注重市場功能的培育和發揮,促進市場健康規范可持續發展。
從交易量上看,近日來期指的總成交在20-30萬手之間,端午長假過后的日均成交量在25.6萬手,平均“成交持倉比”為10.45:1,短線交易的熱度已經大為降低。
“炒手們還是比較配合目前的監管的,”某期貨公司負責人表示,在中金所的會議召開議會,公司也對炒手們加強了管理,從交易量的變化看,炒手們的“干活”力度已經減弱。
東證期貨總經理黨劍表示,職業炒手給市場提供了流動性,但不能創造過度的流動性,目前看來這些流動性是過剩的。從期貨公司角度看,雖然對炒手的實質約束力并不大,但可以盡量引導炒手轉型,讓他們的交易時間延長,并增加一些長期持倉,少做日內交易,而炒手自身也必須適時轉換風格。
專家:從制度層面加以改革
“交易所根據交易量的返傭制度需要改革,”北京工商大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過去期貨市場很多過度投機的現象,都是希望能獲得返傭。期貨公司會把交易所返還的一部分手續費,再返還給炒手。而期貨公司拿到的返傭往往是根據其交易量來分配的。因此需要從制度上作出改變,“未來的交易所返傭不能取決于交易量,中金所應該在這方面作出調整,返還手續費不能與成交量掛鉤。”
胡俞越表示,期貨公司也應該從量的競爭過渡到質的競爭,將對客戶個性化的服務擺在首位,擺脫對交易量的依賴。
“我們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以前的工作,”黨劍表示,過去很多在商品期貨中習以為常的問題,在股指期貨時代都應該加以審視,除了炒手問題,像關聯賬戶、一致行動人等問題,都應該引起重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