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三起三落地產圈感嘆“美好時光”
2010-08-12 02:43:29
每經記者 楊羚強 張初亮 發自上海
“最好的時光實際上是在2004年以前。房價每年的漲幅不過10%,沒有買房的購房者壓力也不如現在這么大,宏觀調控也沒現在這么頻繁。”在最近的一次行業聚會上,華僑城上海公司的一位營銷負責人感嘆道。
“最好的時光”——這是中國地產人對政策與行業興衰的心態的鮮活寫照。
在中國房地產的這一輪“整十年”中,宏觀調控下的樓市經歷了三起三落。市場的晴雨表與政策的扶持和打壓,成為中國樓市特有的表情。
五年鼓勵購房催生“美好時光”
近十年中國房地產大熱的源頭,始于1998年。中原指數院為《每日經濟新聞》整理的“1998年至2010年十二年房地產政策綜述”顯示,1998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拉動內需的政策。時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大住房信貸投入支持住房建設和消費的通知》,房地產成為拉動內需、重啟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手段。
隨后,國務院下發《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和《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要求從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商品房市場地位大幅提升;同時調整住房投資結構,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建立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
一紙文件,結束了福利分房數十年的歷史,中國的購房者擁有了自主選擇權,而眾多開發商也獲得了重新起步的希望。原本在南方地產崩潰中撞得頭破血流的開發商們,憑著對政策一貫靈敏的嗅覺,毅然重新南下,開始了輝煌的地產生涯。這是許多房地產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重要轉折。
隨后的1999年到2002年,政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住房消費,并在住房個人所得稅、交易營業稅、契稅等方面繼續鼓勵購房。
中原地產研究院的調查顯示,1998年至2002年的近5年時間中,全國每一年的商品住宅平均成交價格都只有2000元/平方米出頭。但是商品房的銷售面積卻大幅增長5年時間,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積增長了一倍多。所以說1998年以后將近5年的購房鼓勵政策為整個行業的崛起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首提“二套房”預警 政策開始變調
2003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加強房地產信貸,四證取得后才能發放貸款:購買高檔商品房、別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適當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執行優惠住房利率規定。
這部名曰“121”號的文件,被業內普遍認為是中央政府對房地產態度轉變的開始。
2003年7月,出售房屋開始征收房產稅。在之后的3年中,中國樓市和政策之間出現了讓所有人都“看不懂”的糾結關系:市場開始過熱,以調控為主基調,由部分區域到全國,由單個部門政策轉為多部門聯合調控,信貸、土地、稅費政策多管齊下。然后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這種關系的基調卻是,政策愈出,樓市愈漲。有業內人士戲稱,此時的兩者當然已經不見5年前“蜜月期”的甜蜜,但卻有“床頭打架床尾和”的別樣意味。
2004年,時任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的謝國忠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尤其嚴重。
與此同時,時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的易憲容也認為,房地產已經成為挾持中國經濟和地方經濟的力量,房地產開始走上一條不斷膨脹、擴張的“不歸路”。
2004年10月,建設部在其網站上發表題為《怎樣認識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的報告,反駁了“房地產過熱論”和“泡沫論”。住建部認為目前國內的住宅需求仍是真實需求,即使局部地區可能出現房地產過熱或結構性過剩現象,也不能就此判斷房地產已經是“泡沫經濟”。
但全國商品房的銷售面積由2004年的38232萬平方米,上漲至2007年的76193萬平方米。全國商品房的銷售額由2004年的10000億元左右,上漲至接近30000億元,房地產行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柱地位已經形成。
“松”“緊”變換 樓市瘋狂過山車
2006年下半年厲兵秣馬的政策沒能止住房地產的瘋狂。2007年春節剛過,全國樓市就出現一波史無前例的跳漲與“搶房”浪潮。
到當年11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漲幅首次突破兩位數,達10.5%,漲幅比10月份高出1個百分點,再創兩年來新高……
盡管從當年初開始,政策層面就已經釋放出與過去數月明顯不同的嚴厲,但真正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棵稻草,是后來被冠以“房貸新政”的二套房信貸及與之配套的系列政策。
2007年9月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公布,出臺了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等規定。
雖然在房貸新政后,從價格上看,樓市勉強支撐了1~2個月,但當年10月后,全國各個主要城市的房地產成交量隨著新政執行應聲而落。
矯枉似乎必然過正,調控支持者沒有預料到隨之而來席卷全球的一場金融風暴。
盡管金融危機的苗頭在2008年初就已出現,但整個上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依然繼續在“從緊”的道路上邁進。
到2008年年中,房價沒有停止大幅度下跌的跡象,與此同時更讓決策層擔憂的是,成交量的長期低迷已經在房地產行業產生了“停工潮”,大量建筑農民工返鄉的壓力和對上下游產業的影響,不得不讓調控面對經濟增長做出實質性的讓步。
政策基調從緊 最嚴厲調控出臺
進入2008年秋天,國際金融危機的緊迫形勢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外貿凈出口,而內部需求也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影響下難以抬頭。以房地產為核心的固定資產投資,此刻成為拉動GDP增長的最大希望。
自9月起,央行頻頻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信貸政策放松,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隨后推出。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131號文件)頒布,包括營業稅契稅等減免、非首套房信貸標準放松、降低開放商自有資金比例、加快保障房建設等措施。房地產政策由調控轉成全面放松。
此后,各地相繼出臺“鼓勵購房”的房地產刺激政策,到當年年底,2007版的“房貸新政”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紙空文。
2009年的調控松綁,給了整個房地產十年發展中最黃金的一年。不僅全國商品房銷售額首次突破4萬億元,而且成交面積大幅上漲至93713萬平方米,創1998年以來的12年最高。所有的房地產商都迎來了自己公司歷史銷售的最高年份。但是,房價大幅上漲,也令決策層憂心忡忡——2009年全國房屋銷售均價4695元/平方米,首次突破了4000元/平方米大關。
市場的再度走火雖然讓開發商欣喜若狂,但經過了2007年的“樂極生悲”,從業者中不乏有識之士清醒地認識到了中國樓市中,市場與政策的辯證關系。
到2009年年底,隨著國內經濟年內逐步回暖,新增貸款規模達到創紀錄的近10億元,房地產市場由復蘇而繁榮到趨于過熱,令房地產政策在年底起再轉而從緊。
以今年4月17日新“國十條”為標志,房地產政策全面轉向,政策基調再次從緊。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稱:“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這是調控最基本的思路。有人說這是最嚴格的調控,無非是對于投機炒房的人比較嚴厲。這對于投機性炒房確實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我們一直建議要把改善性需求作為一個重要需求,在政策上很好地體現出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