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就是企業的商機
2010-09-30 01:30:51
每經記者 陶斯然 發自上海
2010年,中國舉辦上海世博會,世博看科技,而科技,則是看創新。
近日來,由《每日經濟新聞》與慧聰鄧白氏研究機構聯手推出的 “2010世博明星企業榜”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當中。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向全國網民的“低碳城市·科技未來”調研也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征集意見。那么到底什么是科技創新?世博到底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在調查之外,我們期待更加權威的解答。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上海市世博科技促進中心副主任、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光明教授。
世博創新:理念更重要
NBD:作為本屆世博會科技促進中心副主任,您對于科技的進步肯定深有感觸,請問世博與科技創新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關系?
李光明:世博與科技有著不解之緣。首先是科技創新成就了世博會。1851年首屆 “萬國博覽會”促進了第一次產業技術革命的發展;而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見證了第二次產業技術革命;進入20世紀,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的“科幻世界”展區展示的一些設想至今仍不斷激勵科學家創新。本屆世博會的創新很多,涉及領域包括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發電、生態環保科技、信息技術、機器人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這些創新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符合目前世界先進潮流。
NBD:那么如此多的創新會對我們的未來的經濟、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李光明:世博創新技術對未來的改變還很難預測,但對世博而言,理念的創新更加重要。我們可以看到,本屆世博會的多項創新,都提出了“低碳、綠色、環保”的理念,這些理念對我們的未來影響可能十分深遠。其中,信息化的方向、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這些模式和成熟的技術,都代表了未來的方向。
世博效應:帶動產業鏈發展
NBD:世博創新對未來生活的影響可以預見,那這些創新對我們現在而言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呢?
李光明:從企業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利用世博這個契機,帶動產業鏈發展,特別是戰略新興產業。世博是一個大的示范平臺,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如果我們在世博成功示范運行的基礎上,考慮結合“十城千輛”、“私人購車補貼試點”,支持公共交通應用新能源汽車,鼓勵私人采購新能源汽車,就能從而提高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生產,為下一步產業化奠定基礎。
NBD:創新和新技術研發方面,我們該如何調整我們現有的制度和資源,以支持新技術的開發,特別是高校和企業之間的關系該如何協調?
李光明:我認為目前高校的制度還是繼續堅持“產學研”的方式。要利用世博的契機推進科學創新,最重要的還是吸收新理念,利用新方法,拓展新領域。具體而言就是把握世博會這樣的機會,了解國際新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與同行的溝通提高理論素養和思想意識。
世博商業:創新帶來商機
NBD:剛剛談了很多創新和宏觀的問題,回歸到微觀層面,創新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李光明:創新對企業十分重要,可以說創新就是商機。通過創新,企業可以發現新的市場、新的發展方向,同時通過創新,還可以為企業注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謂的創新不僅是大家通常定義中的技術的創新或者高科技,還要包括理念和技術的創新。比如我們現在熱門的綠色和低碳話題,如果企業能夠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進入產業布局,就可以在未來快速發展,這就是理念創新的作用。
NBD:本屆世博會一直在倡導綠色低碳,但這對一般人來說一直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請問什么是綠色經濟?該如何創新?
李光明:綠色經濟是我們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消費方式,而不是高污染、高代價的傳統經濟模式。綠色該如何創新,這涉及到兩方面,第一是理念創新,消費者改變習慣、改變觀念,拋棄過往高污染、高浪費的消費習慣,選擇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第二是技術進步,減少污染和環境破壞,如新能源汽車就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綠色創新。
世博評選:促進交流作用顯著
NBD:最后一個問題,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展開了“低碳城市·科技未來”的全國調研,在未來我們還將開展“2010世博明星企業榜”,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榜單的評選?
李光明:這樣的評選很有用。首先可以推動交流,促進企業與社會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公眾之間的交流;同時,通過交流,可以進一步摸索行業新的發展方向,最終達到推動社會發展的目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