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GDP 包容性增長或入“十二五”規劃
2010-10-11 01:57:19
每經記者 徐奎松 湯白露發自北京
關鍵詞“十二五”
在A股連續上漲的利好氛圍下,十七屆五中全會將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據悉,會議的一個重要議程是對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進行討論。
與 “十一五”規劃相比,“十二五”規劃將透露哪些關鍵的經濟信號?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規劃將提出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growth),這也是對未來5年、10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次定調。
其他專家則對 “十二五”期間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區域投資、產業投資等熱門話題進行了預測。
增長 或淡化GDP增速目標
左小蕾認為,以往過度追求GDP增速的那種做法,肯定會出現改變,特別是對于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體系,將淡化GDP指標。
政策 區域、產業將雙驅動
據透露,“十二五”時期的投資政策主要涵蓋兩大領域,一方面是區域投資,另一方面是產業投資。
投資 農業投資或“井噴”
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十二五”時期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扶持政策。
或將淡化GDP增速目標
“十二五”規劃在結構調整方面將有什么樣的政策信號?未來5年或者明年中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將會有哪些轉變?產業發展思路和產業政策會有哪些新的信號傳遞?據記者了解,臨近下周的初審,“十二五”規劃草案引發業界密集討論。
此前,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公告》已描繪了“十二五”構局謀篇的范疇。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聽取了與此相關的報告。
據透露,“十二五”規劃將提出“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
左小蕾認為,這次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包容性增長”,是對未來5年、10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次定調。
“包容性增長,也被翻譯為共享式增長,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左小蕾解釋說,一是產業方面,指各行各業實現和諧、包容性地發展,避免引發矛盾;二是民生方面,也就是所有公民公平地、共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三是全球化,表明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和諧發展,實現互通有無地增長。
針對即將討論的“十二五”規劃草案,多家海外機構也發表了觀點。
花旗集團9月底發布報告稱,中國“十二五”規劃很可能將經濟增速目標由“十一五”的7.5%調低至7%。
10月8日,高盛亞洲宏觀經濟研究團隊對中國“十二五”規劃作出前瞻分析指出,中國將在2011年3月把GDP增長目標下調至7%。“下調GDP不應被視為市場的負面因素。”高盛亞洲宏觀經濟學家喬虹指出。
不過,參與了發改委“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的一位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確定為8%~9%左右較合適。
對于花旗集團、高盛亞洲的上述觀點,左小蕾稱:“‘十二五’規劃可能不會直接提及下調GDP增速,但一個事實是,以往過度追求GDP增速的那種做法,肯定會出現改變,特別是對于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體系,將淡化GDP指標。”
寬松基調有望延續
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表示,財政貨幣政策在“十二五”期間或是“雙寬松”。
張茉楠預計,2011年到2012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會保持 “雙寬松”,起碼基調不會改變。即便改動,也只是動態微調和優化結構層面;明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即使中央財政有所收緊,地方財政包括地方投資也將不會出現較大收緊,因為新的項目都處于啟動狀態,包括國家“十二五”重點項目都要啟動。
區域和產業將雙驅動
據透露,“十二五”時期的投資政策主要涵蓋兩大領域,一方面是區域投資,另一方面是產業投資。從宏觀布局上說,區域輪動與產業輪動是未來5年的重大戰略調整政策,很多投資政策將在“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后陸續跟進。
對于具體的投資政策,張茉楠說,“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思路,就是在區域規劃和產業規劃中啟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周期,實際上也是新一輪的投資周期,預計投資規模將大于“十一五”時期。
對于總體的投資規模,張茉楠說,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十二五”時期的投資在增量上增幅不一定大,由于整個“十一五”期間的投資是依靠資源消耗型和低成本擴張型帶動的,這導致“十二五”時期必須轉而依靠內生的增長來啟動投資,所以,無論是從增量還是存量都要優于“十一五”時期。
在張茉楠看來,從2009年到2010年陸續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新興產業政策”和 “新能源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實際上都是為“十二五”時期的投資方向架橋鋪路。今后,關鍵是如何進一步打開更有利于項目投資的空間,形成市場機制下的自我循環,下一步是從政策依賴型向自我繁衍型、自我成長型發展。
她表示,科學發展觀本質是科學的、全面的、創新的、協調的和可持續的發展。中國的最大隱患就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原先我們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實際表明,我們在空間上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應擬補空間上的差距。”
在張茉楠看來,在區域化與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如何規避產能過剩和同質化是重要的問題,最好啟用政策調整,形成錯位化競爭,形成梯度產業鏈,實現優勢互補。
十大城市群迎投資潮
張茉楠說,2010年國家重新劃定城市發展總體思路,在原先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圈的基礎上,重新對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地區)、海峽西岸(包括臺灣)、川渝和中部崛起等做了規劃,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十大城市群。
“原來是區域化發展,現在的重點是城市群發展。”張茉楠說,城市群一方面可以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與原來的區域化發展戰略融為一體,單純的區域化發展太空泛,必須依托一個主題,而這個主題就是城市,以城市帶動區域和農村的發展,能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應,同時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會大大跟進,既帶動一線城市的發展,也帶動了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這些大城市群能夠容納中國1/3的人口,囊括了傳統產業、新興產業、高科技、能源和綠色經濟等主要資源,也會創造1/2以上的GDP,這種調整政策叫做‘全面推進,無縫對接’。”
地方融資權或將放寬
昨日,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預測,“十二五”時期的投資,從行業看,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基本飽和,未來投資規模將會下降;鋼鐵、水泥、煉油等產業的投資也將是降低趨勢;新興產業、自主創新、消費行業、文化產業、服務行業和新型技術等領域將擴大投資。
從時間周期看,“十二五”的前3年將出現投資高潮,末期則恢復平穩狀態。從區域從面看,東部地區基本實現工業化,中西部地區盡管落后,但近兩年的投資增幅非常旺盛,所以,中西部地區將出現大發展。總體預計,與“十一五”時期相比,“十二五”時期的投資是平穩增長、更加優化的狀態。
張漢亞表示,從投資增速上看,“十二五”期間投資增速會保持在20%左右。他認為,“十二五”時期國家要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項目,包括過剩產能項目,比如,全國的公路設施建設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今后的公路投資將會回落。
張漢亞稱,“十二五”時期國家對投資判斷的主要依據是經濟形勢,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走勢,經濟會逐步步入平穩增長時期,那么政府投資就會適度減弱。
對于民間投資,張漢亞認為,在“十二五”時期,政府將通過出臺一些政策直接或間接鼓勵民間投資,地方政府的投資則主要依靠地區自身力量。另一方面,中央也準備給予地方政府一些融資權利,日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正在考慮允許放寬地方政府發債的權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農業投資有望成倍增長
對于“十二五”時期投資政策不應忽視的一個領域就是農業,張茉楠特別提醒,只有建立起工業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城市化,她預計“十二五”時期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扶持政策。
她舉例說,美國和歐盟國家的城鄉差距為什么很小,主要原因是歐美都是實施規模化大農業。所以,中國未來的投資政策應該向規模化大農業方向發展,通過調整這種格局以帶動新一輪的投資,其投資規模預計是成倍增長。
張茉楠進而指出,現在韓國發生的“泡菜危機”,實際上就說明了傳統農業必須依靠工業化帶動。提高農業自身的工業化和產業化裝備率,打造農業的產業鏈和工業鏈,這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中國的農業問題,已不僅是糧食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和經濟命脈問題,東北的糧食如大豆和玉米已經被外資侵占。農業是工業的血液,糧食問題對工業布局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瓶頸。在18億畝耕地“紅線”不破的政策前提下,中國農業應該“走出去”,到非洲投資。
張茉楠說,投資農業既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也是為了中國的糧食布局,中國在打造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當中,既要給自己留有空間,又要整合全球資源來確保自己產業鏈的安全。
她透露,目前,國家信息中心目前正在研究《糧食工業化的整體戰略思考》,糧食不僅涉及到民生,也涉及到如何突破工業化瓶頸和城市化、農業化兩條腿走路的問題以及在全球經濟危機情況下延長產業鏈的問題,國家應該出臺一整套的發展思路和政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