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1-09 12:05:00
每經記者 劉曉杰 陳時俊 發自上海
新能源開始以一種非比尋常的身份進入國家戰略。哪么,我國如何給予新能源更多政策和資金扶持,并從體制上為新能源發展破題呢?
急功近利是產能過剩主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已有18個省份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當做支柱產業來發展,另外有近百個城市宣稱要把太陽能、風能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
“這是一個比較新而且非常有前途的行業,各種各樣資本都一哄而上逐利本無可厚非”,長期致力于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武漢大學教授趙興中直言,很多民營資本投資第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項目有利于科研成果產業化。但很多投資人的眼光還是不夠長遠,有點急功近利,結果就造成了今天的產能過剩。
國家對技術的投入尚不足
關于第3代太陽能電池的未來,趙興中直言:“與我們的鄰居日本和韓國相比,我國在太陽能領域的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國外同行告訴我,從2000年到現在,日、韓兩個國家的財政僅對第3代太陽能電解質固體化領域的研究投入都在16億美元左右。”同樣,美國奧巴馬政府在其經濟復興計劃中對新能源的資助高達1500億美元。而我國“近十年來,太陽能整個領域被立項支持的項目總共就只5個,每個項目的投入也就是在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能源專家在采訪時告訴本報記者,投入不足致使技術瓶頸難以突破是導致新能源產業成本過高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國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仍以企業為主,政府在這個方面的力度明顯不夠。”
未來央企占比或下降
2010年9月10日,中國首輪1000MW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在北京開標,而財大氣粗的央企再次取得“完勝”。招標結果顯示,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濱海項目;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贏得射陽項目;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獲得東臺項目;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大豐項目。
一位新能源行業資深專家表示,未來我國的光電行業可能會逐漸降低央企所占的比例,“畢竟與民企追求利益的風格相比,央企可能會有效率低下的問題”。
《可再生能源法》需實施細則
在風電方面,華南理工電力學院教授楊蘋表示,“相關部門應該繼續穩定支持那些有前景的企業,尤其是技術具有優勢的龍頭公司及潛力公司”。
楊蘋指出,如何領導企業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而非純粹盯在產能上,取決于政策引導的方向。如若只支持產能而輕技術,可能有些盲目。
對于核電,中投顧問研究員周修杰表示,從扶持力度上看,我國對核電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除了在融資、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外,還在核電上網、稅收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
而趙興中認為,新能源的大發展首先是需要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一個較為詳細、完善的實施細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