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3 00:50:33
隨著“網購春運”到來,加上油價成本居高不下,原本就運力不足的快遞行業,面臨更大的“爆倉”壓力和成本挑戰,不排除年底將再次大面積漲價的可能。
每經記者 李卓 李亞蟬發自北京、廣州
“實在是量太大了,一直都在忙。”昨日,一邊接記者的電話,申通快遞市場總監夏祖彬一邊急切地向員工交代著什么。
夏祖彬表示,申通快遞的“爆倉”問題基本已經解決,暫停業務也基本逐步恢復。
“爆倉”,是近期快遞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指快遞公司突然間收到太多快件,超負荷運營致使無法正常投遞。
近日,同樣忙得團團轉的還有圓通速遞等幾家快遞公司,受近日淘寶網大促銷和全國多個地方出現的柴油緊缺影響,快遞企業頻頻“爆倉”。
業內資深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網購春運”到來,加上油價成本居高不下,原本就運力不足的快遞行業,面臨更大的“爆倉”壓力和成本挑戰,不排除年底將再次大面積漲價的可能。
快遞企業爆倉頻發
10月份以來,受淘寶網大促銷和全國多個地方出現柴油緊缺的影響,申通快遞公司昆明、貴陽、蘭州、西安、北京等網點幾乎同時爆倉,多地業務暫停。隨后圓通速遞、天天、韻達等多家快遞企業的爆倉現象也此起彼伏。
雖然往年網購旺季季節性爆倉也偶有發生,但今年這樣大面積的爆倉仍然讓業內有些措手不及。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80%以上的快遞業務量增長均來自網購。數據顯示,自今年9月份開始,快遞呈現驟增的態勢,如果按照工作日統計,有10多個工作日的日快件量突破1000萬件大關。
本來3天內應該到達的快件等一星期才到手,大量買家投訴蜂擁而來,賣家也只能一遍遍地向其客人解釋是因為年底快遞公司有大量積貨,從而影響發貨。淘寶網日前更是在論壇上特地發出《關于近期物流公司包裹延誤送達的通知》,強調由于淘寶交易量暴增和全國柴油緊張給快遞物流帶來的壓力。
走不出“惡性循環”
顯而易見的是,11月份,受“網購激增”和“柴油荒”造成的成本影響,圓通、韻達等物流快遞已經掀起一次小幅漲潮。但即使調價,“分流”效用也并不明顯,圓通、韻達依然爆倉頻現,不調價的快遞企業也將面臨調價快遞企業轉移快件量的巨大壓力。
“今年成本大約漲了30%,光員工工資就漲了兩次,現在包吃包住給1800元都招不到人。”廣東天天快遞一位經理占振文向記者訴苦道。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分析,由于目前國內快遞公司數量很多,且利潤很低,所以快遞公司很難維持低價。
這正是快遞公司年年爆倉的根本癥結所在。據了解,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由于民營快遞進入門檻較低,近年來出現了大量快遞公司,形成“表面繁榮”。“貨量越來越高,利潤卻越來越低,這導致快遞公司沒有動力去求變,產生了惡性循環。”黎雪榮告訴記者,像聯邦快遞等高端快遞企業雖然貨量不是很多,但利潤更高。
多年以來,“特許加盟模式”的民營快遞企業一直以低價占有 “網購”快遞85%以上的市場份額。
“95%的特許加盟快遞企業業務量處于超負荷狀態。”徐勇透露,“一旦快件量的增加峰值超過了快遞企業自身的服務能力,就會出現虧損,業務量越大虧損越多,同時還會造成投訴驟增,影響企業美譽度。”
“利益多元化導致快遞公司各自為陣,特許加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網購的爆發式增長,終極目標是要過渡調整為‘自營’快遞網絡。”徐勇認為。
此外,“從國內快遞爆倉的區域來看,更多的是發生在西部地區。”黎雪榮分析,主要是由于目前國內快遞行業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在低利潤狀態下,融資瓶頸又遲遲未解,民營快遞紛紛搶占珠三角、長三角等幾大市場,西部和二三線城市則發展較慢,服務水平也難以提高,導致旺季一來即出現爆倉。
或逼部分快遞年底再漲價
徐勇分析認為,目前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有95%以上的快遞員都不是本地人,流動性非常大。自2007年以來,勞動力、燃油、房租、物料等各種運營成本均呈現上漲趨勢,而快遞的價格始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調整,它所帶來的直接負效應是快遞企業員工待遇低,90%以上的民營快遞企業因此面臨“招工難”。
一位快遞派件員坦言,自10月份以來,他們的工作量幾乎翻番,如果送不完還會被投訴、罰款,很累、很委屈,不少同事有離職的想法。
“從現狀來看,網購快件量的驟增,對于90%以上處在盈虧平衡或微利的民營快遞公司來說不是利好而是壓力。”徐勇說。
至于申通年底是否會漲價,夏祖彬坦言目前還不清楚,要根據實際成本來看,不僅僅是運力。
中國快遞協會秘書長達瓦則對《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去年中國快遞協會曾經委托社會科學院測算過快遞全行業的“平均服務成本”為15~20元/標準件。實際上,很多快遞企業的“低價競爭”低于這樣的成本運營,面臨價格的理性回歸。
宅急送常務副總裁熊星明對記者明確表示,公司有能力通過管理、運營等模式來消化目前的上漲成本,沒有漲價打算,并且明年會調整更多優惠策略來滿足客戶。
記者從資深業內人士處了解到,2010年1~10月份,盡管全國快遞業整體營業額漲幅在30%~100%,但受用工成本增加、物價水平和管理成本增加的影響,實際利潤卻下滑30%~70%,這種情況到年底依然難以轉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