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就業薪酬調查:國企走俏 金融漸失寵
2010-11-26 01:03:40
每經記者 陳莉莉 發自北京
2011年MBA的招生已接近尾聲,今年各大商學院對MBA
生源的爭奪呈白熱化,尤其是一些知名院校,如北大國際、長江、中歐等都加大了推介力度。
在通脹壓力下,業內對MBA學費的上漲已經形成了足夠預期,但對商學院而言,他們面對的卻是另外一個課題:學員就讀MBA的回報有多高?
本期管理周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國內一系列知名商學院MBA的“投資回報率”進行了調查。
北大國際:金融業向制造業轉移
每經記者 陳莉莉 發自北京
北大國際2009級全日制MBA共計101人,平均年齡30歲,平均工作經驗6年。國際學生中,平均年薪為489231元。中國學生平均薪酬為312834元。這屆畢業生中,66.2%選擇在北京工作,在中國其他城市就業的占20%,其余則去了海外。
制造業就業比例增加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北大國際的畢業學員金融業就業比例下降,制造業就業比例提升。”北大國際校友與職業發展部副主任柴豫榮告訴記者。
2008年,北大國際MBA畢業生進入金融服務業的人數占全部畢業生總數的一半以上。而2009年,這個比例下滑至15%?!斑@些都與市場的吸納與興旺程度相關。后金融危機時期,制造行業的穩定性凸顯,17%的MBA畢業學員進入了與制造相關的行業?!辈裨s說。
一直以來,金融和咨詢行業是商學院MBA學生來源和去向較多的兩個行業?!?年前,咨詢行業被認為是MBA畢業后的必去之路,而今的MBA畢業生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辈裨s總結。
醫藥成為新寵
柴豫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09年,北大國際MBA國內就業學生的薪酬平均值為31萬元,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平均薪酬仍處在上升階段,盡管上升幅度不大。
其中,金融服務業、消費品、媒體、咨詢等行業平均薪酬均在30萬元以上。醫藥、能源、電子及制造等行業平均薪酬在27萬~30萬元左右?!半m然大環境有變化,但是各個行業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柴豫榮說。
柴豫榮說,“由于有政策的扶持,市場需求較大,醫藥行業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好,醫藥行業也是MBA學員轉型或換行首先考慮的幾個行業之一?!?br/>
創業比例上升
對于商學院的學生來說,創業是一個熱門的話題。
柴豫榮介紹說,北大國際2009級畢業的MBA,打算在畢業后3~5年或立馬創業的,占畢業人數的比例超過10%,這較以往有所提高。
據介紹,在已經開始創業的隊伍里,有一批學生有家庭的資金支持,也有一批屬于白手起家,他們需要尋找合作伙伴。2009年畢業的MBA學生中,就有3個人結成合作伙伴,一起創業,做了一個叫“田園城市”的項目。“也有一些MBA從職業經理人轉型成立投資公司,做的多是虛擬經濟?!?br/>
在柴豫榮看來,北大國際MBA的學員,最終都是呈“向上”狀態,有三個“向上”的方向:企業內部提升、跳槽成功、激情創業。
長江商學院:金融業學員薪酬堅挺
每經記者 陳莉莉 發自北京
長江MBA2008級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共61名學員?!敖刂?月30日,91.8%的學員已經簽訂了工作合同?!毕嚓P人員告訴記者。
“2008級學生的平均年薪為260228元人民幣,中值為240000元,相比2007級MBA中國學生260910元的平均薪酬,金融危機對于這一級學生就業基本沒有什么影響。”上述人員告訴記者。
通過調研發現,長江商學院2008級MBA,79.5%實現了行業轉換,61.3%轉換了職能,54.5%同時轉換了行業和職能,37.5%轉換了工作地點。而2007級MBA,62%的學生實現了行業和工作職能的同時轉換,76%的學生轉換了行業,79%的學生轉換了工作職能。
在金融危機后,長江商學院2008級MBA去向如何?結果顯示,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行業依然占到了30.2%,除此以外,基金/證券/投行比例為18.6%,電信科技/媒體為16.2%,咨詢為9.3%,能源化工為9.3%,工業品為7%,消費品和健康產品行業均為4.7%。金融服務業的就業比例相比2007級的48.6%持平。
至于學員的主 要 職 能 ,31.8%做投資管理,13.6%做財務/會計、銷售、綜合管理,9.1%從事咨詢,從職位上來看,47.7%為經理職位,22.6%為某行業的專業人士,16%為總監級別。
中歐國際:海外學生“留守”比例上升
每經記者 陳未臨 發自上海
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開始選擇到中國來讀商學院,并在畢業后留在中國發展。
根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發布的2010年MBA職業發展報告,于2010年4月10日畢業的2008級MBA班175位學員中,有79名來自海外,他們有一半在畢業后選擇留在中國發展。
相比以前,今年海外MBA學員畢業后選擇留在中國發展的比例出現了明顯上升。對此,中歐職業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學員中,絕大多數在入學前已經有意向在中國發展,“他們選擇中歐,很大程度是看中中歐的資源”。
中歐資源解決四成就業
根據中歐報告,上述2008級MBA學員中,92.8%在畢業后3個月內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在中歐的校園招聘活動中,有超過250家企業通過中歐的職業發展中心為學生提供了近850個職位。在最終成功就業的MBA學員中,有43.5%是通過中歐的資源實現就業的。其中,20%的學生在海外就業,有一半的海外學生留在中國發展。
在行業分布上,這批MBA學員有24%進入了金融服務業,20%從事工業相關工作,16.7%進入信息通訊行業,有10%進入快速消費品業。而在他們入學前,從事信息通訊行業的人數最多,占23.9%。
平均年薪40萬元
報告顯示,這批MBA學員畢業后年薪最低為6萬元、最高為140萬元,平均年薪達40.3687萬元。其中,海外學生的平均年薪為51.203萬元,而在中國工作的海外學生平均年薪為41.6316萬元、最高年薪為81萬元。
報告顯示,在這批MBA學員中,有58.6%畢業后選擇在上海就業,10.5%選擇在北京就業。選擇在中國內地工作的海外學生占該批MBA學員總數的18.2%。
交大安泰:國企愈發受學員青睞
每經記者 陳未臨 發自上海
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精英”人群MBA對外企和國企這兩種就業選擇的青睞程度出現了微妙轉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發布了2008級春季班(2008年2月~2010年10月)MBA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學員在畢業后,面對外企和國企兩種就業方向,青睞國企的學員比例出現了上升。
那么,外企國企“此消彼長”是不是已經成為當前中國MBA就業的一個明顯趨勢了呢?對此,交大安泰MBA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報告只是針對我們單個學院單屆學生的調查結果,取樣的對象只有100多人,所以不能代表總體的趨勢。
外企熱度降5個百分點
交大安泰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91位學員中,有50%的學員在就讀MBA前在外商獨資企業就職,只有18%的學員在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就職。但在該批學員畢業后,選擇到外企就業的學員比例下降到了45%,選擇到國企就業的學員比例上升到了20%。
雖然191個樣本調查得出的結果并不能代表全部MBA,但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對交大安泰、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20位MBA在讀和畢業生的采訪調查,金融危機前,商學院學生普遍將外商獨資企業作為就業首選,認為其“工資高、管理成體系、晉升通道相對開放”;而當前,很多商學院學生開始青睞國企,認為國企“福利好、不擔心失業、更易順國家經濟大勢而動”。
在外商獨資、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合資企業、民營或私人控股企業、政府部門5種性質就業方向中,這批MBA學員畢業后就業人數最多的前三種企業分別是外商獨資、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以及合資企業。這種分布較往年沒有太大變化。
收入水平同比上升37%
報告還顯示,在薪酬水平的變化上,這批MBA畢業生的平均薪資比就讀前上漲了36.9%,漲幅較去年有所上升。稅前平均年薪為23.75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了37%。
在行業分布上,根據報告,該批學員畢業前后就業行業分布都比較廣泛,其中IT/網絡/通信、工業品/設備、金融服務與汽車/摩托車4個行業是該批交大安泰MBA學員所在較多的行業。其中汽車行業的就業人數相比往屆出現了較明顯的增加。
報告統計數據顯示,該批學員畢業后從事金融服務業的人數是所有18個此次調查列舉的行業分類中最多的,而汽車行業的就業人數則上升到了第4位。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在美國的汽車工業連續遭遇危機后,中國的汽車工業在全球的地位已經上升到了相當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汽車行業成為MBA就業主要流向之一很容易理解。
人大商學院:國企就業人數比例最高
每經記者 陳莉莉發自北京
由于還在招生,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一片忙碌。關于2010屆人大MBA畢業生的就業地點,職業發展中心黃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81.8%集中在北京,其次是江蘇、浙江、山東省,然后才是上海。
從行業來看,19.7%的MBA畢業生分布在信息通訊、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9.0%集中在金融服務業,10.9%集中在房地產建筑業,能源和醫藥保健業的就業比例分別為5.1%和4.4%。
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MBA畢業生很多去了國有企業或者政府機關。2010屆MBA中,去國有獨資、國有控股企業的比例為34.3%,機關事業單位為8%,民營企業為32.1%,外資、合資企業為20.4%,自主創業的學員僅占0.7%。
關于職能部門,這屆畢業生中從事綜合管理的占19%,從事市場營銷/媒介/公關的占9.5%,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占8.8%。
關于薪酬,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表示不方便透露。業內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MBA很多是到國企,而國企的薪酬水平與外資或合資企業的有一定的差異?!斑@也說明了一個問題,MBA就業情況,究竟以什么來論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