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2-13 14:13:09
宛霞
敬愛的周其仁老師最近寫了一篇博客,名字叫《民間的金本位》。開篇說的是在農村做調查巧遇一合同。
合同雙方在“多次討論、反復協商”中找到了解決辦法。該合同第六條如下:“承包費貶值率與升值率按1999年12月份24K黃金價普通工藝品115元/克為標準,以后黃金價按銀行售價浮沉在20%以上時才計算等值24K黃金量計算當年的承包費。”這里,“普通工藝品115元/克”這幾個字是手寫的,看來是合同打印好后,在簽字當日查詢了黃金市價后寫上的。
也就是說每年交納的承包費,要按金價的變動給予“貶值或升值”的調整。具體的辦法,就是以1999年簽訂合同時的金價為準,確保未來承包費的黃金平價不變。1999年的金價如合同所載明的,每克115元人民幣,故500元可購黃金4.348克(=500/115)。要保證未來的承包費不貶值,無非就是確保以后每年的承包費也能購得等量的黃金。如2010年的金價為每克280元,那么要交的承包費就應該是1217.4元,因為從黃金平價的角度看,這筆承包費恰好等于1999年議定的500元。要是2010年還是只交500元,那出讓山地的那一方吃虧就大了。
似乎正是民間對于當前通脹的一種解決辦法。
想起來的原因是家里一個親戚最近正在為一樁合同“上火、撓頭”。這位親戚在北京郊區有一片地,一直空置,后在親友的提點下,在08年經濟危機之前蓋成了倉庫,不巧完工正遇到經濟危機,倉促之間以低于現在市價至少三分之一的價格出租,期限長達十年。更可怕的是,十年之后,對方還能以加價15%的方式優先享受續租。
親戚是一律師,當初為了保護自己利益制定了詳盡的合同,現今徹夜反復琢磨合同,竟然無一空可鉆。對于損失的真金白銀,只能“干瞪眼”。
在抗通脹方面,都是出租地皮,律師的智慧沒有趕上實操經驗豐富的農民。
根本不是智力原因。多年來平穩的物價,以及穩定的市場秩序,讓律師們認為,可以相信銀行,相信組織,相信政策合理的交易體系。
但,11月CPI5.1%,物價帶給老百姓的真實感受,房價攀升帶來的超額利潤,讓經濟常識以空前規模在民間大普及。
老姑電話問我:我的金首飾都好多年不戴了,現在賣了,能值多少錢?劃算不?我用不用再等等?我還是當年用券買的呢。
二舅發問:怎么又發行國債了,現在怎么一周發一次啊,國家是不是沒錢了?
姨夫早已年過70,跟我說:我把西二環的學區房賣啦,售價與半年前相比,貴了快一百萬。我問“錢放哪里了?”姨夫答當然是買房了,錢不能留在手里。
大至買房換房,小至囤積土豆和壓縮餅干,無論多少,人人都在為自己的資產升貶值操心。
目的只有一個:“跑贏CPI”。
原因也只有一個:信任危機。
手里握著實物帶給人們的踏實感,已經超過花花綠綠的票子。
其實也經歷了幾輪股市大漲大跌。其實也有無數理財從業者告訴過我們需要做什么。其實也見過媒體講述的各種理財小故事。
但律師們一直固執的認為,只要在自己專業做專做大,錢自然就會來,然后錢自然的會生錢。殊不知,前半生的心血付出,其收益付出比竟不如一位對市場切身體驗的農民。
長期來對于個人資產管理的忽略,今時今日給予了我們沉痛的一擊。
可以推測,在某一個將來,我們的家庭主婦會爭先成為“渡邊太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