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勇:僅5%拍地收入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成空話?
2011-01-07 01:44:31
賈志勇
這兩天有兩則新聞引人關注:一是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土地成交金額前20名的城市共成交近1.24萬億元,比2009年的9230億元增加3155億元,增幅約為34%。與2009年只有杭州、上海兩城市土地出讓金略高于千億元不同,2010年北京、上海、大連3個城市土地出讓金大幅度超過千億元。其中北京以1628億元位列狀元,上海以1530億元位列榜眼,而大連則以1117億元位列探花。
二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近日表示:“地方政府靠賣地獲得很高的財政收入,真正投入到農業和農村的只有5%。最近幾年來所謂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不過是一句空話,地方政府通過拆村并莊節省出來的地應該是農民的,賣地的錢也應該是農民的。”
地方政府出讓土地獲得如此高的財政收入,真正投入到農業和農村的只有5%,那95%的“大頭”哪兒去了?從去年11月初江西某縣委書記反駁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時的那句話——“我們不搞拆遷,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吃什么”,或許可以得出“出讓土地的大部收入被知識分子們吃了”的結論。
從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北京2010年土地出讓金收入占全年財政收入(2353.9億元)的近70%,上海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占財政收入(2873.6億元)的53%,而某些縣市這個比重高達80%以上。高額土地財政收入的背后,我們看到的卻是“真正投入到農業和農村的只有5%”。之前已經有專家總結出土地財政的滾動模式是 “征地-賣地-收稅收費-抵押-再征地”,而在這個過程中,被征地者是最大的輸家,地方政府、開發商、銀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要談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就不得不說地方財政收入的渠道和財政負擔問題。目前,地方財政收入除了出讓土地這一主渠道,其他渠道的財政收入各地大同小異,完全可以作為公約數,而被抵消掉。這對于作為 “底下一個針鼻”要承受“上面千條線”的地方政府來講,總有杯水車薪、捉襟見肘之感。因為地方財政要擔負大額的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壓縮得不能再壓縮的各項事業經費投入,對公眾至今語焉不詳的“三公消費”,或許還要填補說不清楚的腐敗漏洞等。
所以,最近我們在看到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將突破2萬億元、全國財政收入已經突破8萬億元等新聞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仍屬“饑餓”狀況。于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要成為一句空話絕非危言聳聽;而拆村并莊后節省出來的土地以及本該返還給農民的收入,必須由政府把持、支配,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只要唯GDP至上的政績考核方式不改變,拆遷就不會停止,土地財政模式也會不停滾動。
上述問題可以歸結成兩點:一是中央與地方財政比例設置不盡合理,地方事權大于財權;二是上級政府乃至全社會,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及分配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與分配沒有透明度,收入多少,花出多少,公眾難以看到;收的是否合理,花的是否正當,公眾沒有發言權。
地方大額財政收入不能用于農業和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被空置,帶來的將是城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也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已經提出要“有質量的GDP”,那么,包括政績考核方式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必須盡快進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