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剛:銀行新一輪融資大潮影響何在?
2011-01-11 01:51:40
常剛
2010年銀行股的天量再融資才告收官,2011年伊始,上市銀行再次拋出天量融資方案:民生銀行擬再次增發融資不超過214.79億元,農行和興業銀行擬分別發行不超過500億元和150億元的次級債券。
2010年,中行、建行、工行、交行在內的11家上市銀行再融資額超過4000億元,這還不包括農行和光大銀行的IPO,A股市場也由此屢屢承壓。進入2011年第一個月第一旬,又傳來了幾大銀行再融資的消息,引起市場高度關注。銀行的新一輪融資潮,對諸多方面影響不小。
對股市雖然沒有直接影響,但是間接影響很大。無論是民生銀行的定向發售還是另外兩個行的次級債,對股市特別是二級市場沒有直接影響 (民生銀行是定向發售,農行和興業銀行發行次級債主要對象是銀行間債券市場主體),然而,間接影響不可忽視。市場資金就那么多,860億元被三家銀行融去補充資本金,資金量肯定相應減少,因此,對股市一級、二級市場肯定會造成間接影響。
對實體經濟將造成一定影響。新年伊始銀行再融資就達到860億元,那么,接下來上市銀行可能因為資本金充足率不足或者盲目放貸造成資本金不足,使得許多銀行不得不再融資甚至到資本市場增發,如果像去年達到4000億元以上巨量融資,那么,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為這些再融資資金主要用于補充資本金而不能用來支持企業發展等貸款運用。比如,民生銀行再融資,史玉柱旗下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公司出資最多,共耗資65億元,史玉柱在微博上自稱,“增發消耗完巨人投資的現金,失去再投資能力”,融資涉及的7家企業肯定都不同程度對經營造成一定影響。實際上,這是將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轉移到了虛擬經濟或者凍結到了只維護銀行信用程度而不產生實際生產力的資本持有環節。
銀行再融資大潮頻頻來襲,對于商業銀行本身形象和社會地位、信譽都不是正面的。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處于談銀行再融資色變的地步,市場投資者已經對銀行再融資“深惡痛絕”。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銀行之前都承諾過多長時間內不進行再融資,但是新年伊始卻提出了再融資。去年在平安保險天量再融資受到譴責后,包括工中建交等銀行都曾在不同場合表示過不會再融資,結果卻是融資超過2700億元;農業銀行這次擬發次級債,作為一個新上市銀行無可厚非,但是,值得思考的是,IPO不到一周年就再融資補充資本金,到底是上市準備不足還是信貸擴張太厲害?這主要應該從內部找原因。銀行是經營信譽和信用的,失信、食言是致命硬傷。所以,銀行高管們必須深刻反思“有信走遍天下,無信寸步難行”這句至理名言。
周小川行長日前點名系統重要性銀行,明確指出工農中建交五家銀行在此列,市場猜測提高這幾家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比例只是時間問題;另外,招行、浦發行等也可能被要求提高資本充足率,這可能會導致銀行業新一輪融資大潮洶涌而來,這對本來已經很受傷的股市無疑是沉重一擊。如果無論何種原因造成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都到市場圈錢補充的話,如此輕易就可以補充資本金不足,資本金約束機制將會喪失殆盡,最終將會長期掩蓋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加之,信譽、信用程度每況愈下,當各種因素集合、糾纏在一起時,不排除發生類似齊魯銀行的支付風險和危機。
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不足主要應該通過完善內部資產管理和通過提取利潤等來補充,而不是把在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圈錢作為主要渠道。比如采取壓縮貸款、收回不良資產、收縮資產戰線等縮小分母的形式;或者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大幅度增加盈利,用自身創造的利潤來補充資本金,通過增加分子的形式實現資本充足率達到監管要求。
證監會和銀監會對于商業銀行再融資絕不能有求必應。筆者建議,證監會2011年不能再批準商業銀行到資本市場增發等申請,銀監會對于商業銀行發行債券等形式補充資本金要嚴格審批條件。監管部門不能一方面對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另一方面又對其通過市場圈錢補充資本金大開綠燈,玩這種數字游戲只能預埋更大金融風險,只能是害了商業銀行及中國銀行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