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指標控人口 北京“不再歡迎你”?
2011-01-19 01:59:14
每經記者 宛霞
一首《北京歡迎你》在大江南北傳唱后的第三年,突然讓“北漂們”感覺到不再那么受歡迎了。在距離2011年春節還有半個月之時,一種逃離的氛圍在北京蔓延,逃離的原因源于近期北京市各部門頗為密集的新政。
針對城市發展與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剛剛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今后5年北京要實行戶籍指標調控人口規模;而在北京市“兩會”召開前一周左右,北京市教委宣布收緊留京政策,“京外生源高職(專科)畢業生回生源省區就業”;今年初北京實施的“治堵新政”,直指購車者資格為“連續5年以上繳納北京市社保和個人所得稅”;北京還宣布利用1年時間清除居住在城市地下室里的住客……北京怎么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考慮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角色定位,目前我國只有北京被定位為“世界城市”,難道世界城市不能宜居?
戶籍指標調控是必然?
NBD:疏解中心區人口是今年北京市“兩會”的一個熱點話題,同時也是一個引發眾議的敏感話題。有許多網友質疑北京市調控人口新政的公平性,稱“戶籍優勢重回北京”是一種倒退。堅持了若干年弱化戶籍優勢的北京市,真的“不再歡迎你”了嗎?
陳及:從目前政策看,北京市要在一定程度對人口增量進行限制,并不是全盤限制,也不可能對全部外來務工人員進行限制。
比如每年春節前后這一個月,外來務工人員回家過年,北京都會出現保姆荒。北京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了,人口老齡化比重越來越大,今后第三產業特別是家政服務業的發展應該會有很長的增長趨勢,保姆行業還是會得到發展的行業。北京市政府會有相應政策,例如通過家政公司幫助保姆參加社保醫保,讓家政人員獲得居住證等。涉及民生問題,涉及生活便利性的問題這一點,政府會有所考慮,這不應該也不會成為問題。但是城市有一個環境和資源的承載力,如果突破或者超過這個承載力的話,它的各方面發展就會造成很多的問題。
NBD:盡管北京很早就提出要控制人口規模,但是卻提前10年突破了國務院批復的、到2020年北京市實際居住人口為1800萬的控制指標。這個控制指標為什么被輕松突破了?
葉立梅:從2004年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就提了城市功能向外疏散,但做得不好。從經濟增長、經濟比重等方面分析就會發現,北京主體功能在近幾年反而更積聚在中心城區,資本外溢相對比較弱,郊區建設的新城僅僅承擔房地產開發的功能,“有城無業”現象突出。
陳及:我認為從產生的問題原因看,是人口管理的方法、手段、措施、政策不得力,北京市戶籍人口增長是很有限度的,外來流動人口卻在膨脹,應該說管理流動的、從全國四面八方甚至全世界來的人口,才是北京市政府的當務之急。
調控如何更有針對性?
NBD:“十一五”期間,北京推出多項政策吸納外地人進京,例如取消外地人不能辦月票的限制;2005年出于刺激車市的考慮,宣布在京暫住人員買車不再受戶籍限制;為了更有效利用地下人防空間,宣布地下室可供出租等。但是,近期的一系列新政卻“大掉頭”。
陳及:應該說政策本身有一個檢驗期。早期我們放松了暫住證和工作證的條件而使得人口過快膨脹。現在看,北京這個城市的發展到了極限。
必須對人口加緊管制,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實際需要的,實際上北京勞動用工本身已經超過市場需求。應結合實際情況去看這個問題,不能絕對化地去談論“需要就來,不需要就走”。
葉立梅:相對人口發展,作為一個資源貧乏型城市,北京目前的人口已經接近各種資源的承載極限。而且人口壓力將是相對長期的問題,如果沒有行政手段,僅依靠客觀規律,人口問題就得不到解決。當前,北京市面臨的能源、交通、就醫、就學、就業、居住、治安等突出問題,與人口規模、結構、分布及人口管理密切相關。我認為,當前比較突出的對城市產生影響的有水資源壓力和城市空間壓力,但現在南水北調工程滯后,北京六個中心城區均面臨交通擁堵、城市管理困難。
NBD:一種觀點認為,北京限制人口規模新政會對未來經濟發展產生倒退式深遠影響,如何看這個問題?
陳及:我認為不會對北京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北京GDP最大的比重產業本身的員工隊伍實際上非常穩定。競爭激烈領域,是外來人口就職較多的細小行業,對行業本身經濟貢獻不是很強。只要北京市存量人口不減少,應該問題不大。
葉立梅:我認為應該通過提高城市承載力來緩解人口壓力。人口爆炸式急劇增長表明北京城市發展到了新的階段:由城市到大都市區轉化。現象到問題說明,北京的城市發展必須向外疏散人口。
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所以從根本上扭轉人口向北京等大城市流入的趨勢是不可能的,也是違背客觀規律的。因此,通過提高城市承載力是當前北京應對人口規模壓力的基本思路。城市的承載力是指城市自然資源、設施資源保證城市人口的生活與就業規模的能力。具體來說與人口數量有關,與城市中人口的經濟活動方式有關,因為經濟活動方式是可變動的,所以承載力是可以調整的。
分散功能才能分散人口
NBD:北京市要打造世界城市和宜居城市。宜居的世界城市需要北京作出哪些努力?怎么樣的城市是宜居的?
陳及:宜居和世界城市兩者并不矛盾。北京經濟結構調整后,高附加值、高資本密集型的就業人才仍然很少。我們也看到國際上大城市本身作為經濟中心,并不像北京市處于盲目失控的發展階段,例如東京,交通擁堵等問題并沒有惡化到這個程度。也就是說在當前的情況下,使得人口跟北京市整個環境、社會發展的階段相適應,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使北京能夠處在一個穩定和持續良性發展的過程中。否則,這些問題會拖經濟發展的后腿,比如說堵車、環境污染、就醫、就業等。
葉立梅:世界城市有很多指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看北京與周邊地區協同發展的程度。
長期以來,北京一直是單中心發展,由于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區,大量人口也集中在城市中心區。但美國就是典型的大都市區化,內城區人口大量地向周邊區域擴散,在周邊形成若干個中小城市,但它們互相之間在產業、就業聯系等方面非常緊密。北京今后的發展至少要在京津冀地區形成都市區,使得北京和周邊地區沒有過大的經濟反差。對于北京來說,首先應該激活郊區的新城。產業轉移一方面能緩解北京空間資源緊張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騰出空間來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等產業。
人口疏散不僅僅是搬遷,只要就業、上學、看病都在新城解決了,就沒有“疏”好還是“限”好的問題。我認為周邊區域發展了,北京內城區的優勢相對降低了,分散功能才能最終分散人口。
結束語:采訪中,專家提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北京市強調“限制人口規模”的同時,重慶市卻在強調放開。專家說,重慶市作為直轄市成立的時候農村人口比例很高,需要城鎮化,但北京城市人口比例非常高,兩個城市情況相反,不具有可比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北京市今天遇到的難題,全國的大城市也會遇到,現在正在大力發展的大城市群或許將來也會遇到。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正在考驗我們的城市管理者。
對話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宛霞
對話嘉賓
葉立梅 北京市社科院
城市研究所副所長
陳 及 首都經貿大學
首都經濟研究所教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