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應對中國式通脹須采取中國式手段
2011-02-16 02:03:05
何志成(農行總行大客戶部高級專員)
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報告,1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4.9%,環比上漲1.0%。由于之前國家統計局已經放風稱,從今年1月份起對CPI統計權重進行調整,增加居住類價格權重,降低食品類價格權重。因此有分析認為,1月份CPI數據可能會低于預期,但是漲幅僅為4.9%,還是大大出乎市場的意料。
實際上,不管1月份的CPI數據如何低于預期,今年我國宏觀經濟最大的問題、甚至“十二五”期間的最大難點,都是如何抑制洶涌而來的通貨膨脹。更復雜的是,如何在抑制通脹的同時不傷及經濟的增長質量,保證高增長、低通脹的最佳經濟周期可以延續。
中國式通脹更復雜、更頑固
很多國家的事實證明,農產品的漲價很可能只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序曲”,結構性通脹很容易演化為全面通脹。而中國式通脹可能更復雜,更頑固,主要原因有幾點:一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全球最快,長期的低物價、低通脹違背經濟規律,通脹隱患長期被政策壓抑,很可能突然爆發;二是中國貨幣發行量長期超過GDP增速,流動性長期泛濫已是不爭的事實,過去多年有樓市充當蓄水池,現在突然沒了,多余的流動性必然沖擊商品價格;三是因為我國實行價格雙軌制,政府管控的商品種類太多,由于成本上升全面拉動,現在管不住了;四是因為我國正處在勞動力成本上升期,工資和勞務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五是我國農產品價格長期偏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造成多數農產品的“緊平衡”狀況,尤其是去年冬天以來,北方多個省份遭遇大旱情,冬小麥受到很大影響,農產品突然短缺會造成物價上漲;六是政府調控房價決心很大,資本市場的“蓄水池”作用大減。樓市是必須調整的,但股市缺乏政策支持,市場多余流動性必然轉為攻擊實體經濟——引發商品價格不斷冒泡泡。
在諸多影響物價上升的因素中,糧價上漲是最迫切的。2010年,全球糧價上漲幅度超過50%,其中小麥期貨上漲已經接近100%。我國糧價相對漲幅不大,這主要歸功于2010年糧食的全面豐收以及政府庫存的投放。但是,老天爺會不會永遠幫忙?現在我們看到春節前后的北方大旱,已經讓各級政府著急。
成本上升推動通脹
2011年中國式通脹到底因為什么?未來趨勢如何?有何應對措施?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筆者利用春節長假驅車6000多公里,從北到南考察了河北、河南、山東、陜西、山西、四川、貴州等省市的物價情況及民眾反應。
通過考察,筆者總的感覺是:通脹的確有加速跡象,但物價還沒有全面上漲,還有回旋余地。目前漲幅很大的是農產品,尤其是稀缺的、反季節的農副產品,比如節日期間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尤其是需要長途運輸的),有的上漲50%。服務業則因為雇工短缺,普遍漲價,有的上漲100%。物價上漲,居民反應如何?我感受的現實是,節日期間的居民消費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物價漲反而促進了消費,商場的購物人流不少,餐飲業更是“高朋滿座”。有一點是肯定的,中產階層在擴大,“有錢人”越來越多了。
總之,從表面上看,物價上漲是源于需求拉動,但本質原因卻是成本推動——絕大多數勞動者的收入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長,而且提高預期很強,因此老百姓才有很強的抗通脹能力。但是,由于需求推動型通脹已經轉為成本拉動型通脹,其通脹的頑固性更大,周期會更長,抗通脹的應對方案需要更全面、更精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單純控制流動性;搞不好就會加劇通脹,引發社會矛盾。
在考察中,筆者也在思考當前加大以緊縮流動性為主的貨幣調控措施力度,以使物價漲幅得到控制的思路可不可行?會不會傷及市場供給,反而加劇通脹?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從依靠商品生產、國際貿易的階段向主要依靠基本建設的階段轉移。最近這兩年,大量的貨幣不是流向了商品生產和出口企業,而是流向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大量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物流業、高速公路網、鐵路網、能源輸送網等不斷地深化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這是中國經濟上新臺階的重要保障。
對抗通脹不能一味緊縮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往往對基礎建設發展過快予以負面評價,而且很自然地將貨幣緊縮作為抗通脹的首選措施。而筆者在考察中發現,各地的基礎建設高潮剛剛興起,如果一味地緊縮,爛尾工程將到處都是。而這些項目的資金絕大多數來自于銀行貸款,如果受到重大損失,老百姓的儲蓄也就沒有購買力了。這與其說是抗通脹,不如說是埋下了長期通脹、貨幣貶值的禍根。人民幣升值趨勢有可能戛然而止(越南就是例子)。
筆者在考察中發現,許多中小企業已經陷入流動性枯竭的狀態,市場利率遠遠高于央行公布的基準貸款利率,銀行業拆借利率已經高于貸款利率。持續的緊縮很可能對“供給鏈”造成突發性影響,引發某一種商品短缺,推動更多商品價格上漲。當然,由于我國正處于通脹初始期,加快升息 (包括提高準備金率)也是難以避免的,但必須考慮力度,考慮中國的特殊性,按照新的經濟學理論制定新的應對方案。
因此,筆者建議,中國式通脹必須用中國式對抗方式,現階段應對通脹要用特殊手段:要抑制需求,抑制高端消費,要下力氣限制官員消費和公款消費 (反腐敗與抗通脹一樣迫切);對新上項目必須嚴格審批,不能一邊緊縮絕大多數基本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同時上更多的資金需要量更大的基建項目;對老項目要排一下隊,已經臨近收尾,即將產生效益的項目不能切斷資金供應;對實體經濟不能全面抑制,尤其是農產品生產必須保證資金供應,對旱區打井、灌溉等資金需求要特事特辦;分流貨幣流動性與緊縮流動性一樣重要,在努力抑制房價的同時,要呵護股市,不要過于擔心股市泡沫;人民幣可以適度加快升值步伐;加快部署全球資源采購,這是抗通脹戰略的長期選擇;銀行貸款不能全面緊縮,但要更加嚴格,更加精準,對長時間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可以減少貸款,直至停貸。更重要的抗通脹措施,是大幅度地提升勞動者收入水平,減少政府對物價的直接干預,讓潛在的商品和服務業價格上漲,被勞動力價值上升周期所自然吸收,減輕物價中長期上漲壓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