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2 02:20:21
昨日(3月1日),據媒體報道,銀監會近期舉行的經濟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過去兩年的信貸規模增速過快,已經突破了監管極限,并要求商業銀行抓緊“回頭看”,重點審視信用和流動性風險。有分析師表示,在“回頭看”的過程中,銀行在今年發放貸款時會更加謹慎。
消息稱,在該會議上,銀監會再次提示了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以及房地產貸款的風險。
信貸收緊信號明顯“今年的信貸規模,一直都會很緊?!蹦辰鹑跇I分析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銀監會讓商業銀行“回頭看”主要是想讓銀行把控存量貸款的潛在風險,對今年的信貸規模影響,則體現在收緊的過程。
近日,有消息顯示,2011年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的新增信貸規模分別為8800億、7500億元、6200億元、6000億元左右。根據四大行約占總貸款40%的比例,分析人士認為,今年全年新增信貸為7.1萬億左右,低于去年7.95萬億的規模。
“的確,由于今年沒有信貸總目標的制約,現在很多銀行放貸都比較謹慎。拿不準信貸規模的銀行,會按照去年90%的規模來貸款?!币晃汇y行業內分析人員告訴記者。
在記者的采訪中,多位銀行業分析師均表示,銀監會對于今年風險管控的部署,將從指標上限制銀行放貸。
對于2月份新增信貸的預測,據Wind數據統計,4家機構預測的平均值為6937.5億元,其中最高預測值為8500億元,最低預測值為6000億元。
“前兩年的信貸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就會陸續到期,其問題也會在這個時候凸顯出來。銀監會讓銀行抓緊‘回頭看’,主要還是梳理一些潛在的風險?!辈澈WC券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
上述分析師表示,在“回頭看”的過程中,銀行對風險管控經驗以及風險點的總結,會讓銀行在今年發放貸款時更加謹慎。
全方位風險警示“我認為今年銀監會對銀行業風險作出了全方位的考量?!辈澈WC券分析師稱。
根據媒體此前的報道,銀監會再次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以及房地產貸款作出了進一步的風險提示。在計算貸款風險權重方面,銀監會要求銀行自今年一季度起對于全覆蓋、基本覆蓋、半覆蓋和無覆蓋平臺貸款做到100%、140%、250%和300%的撥備。并對到期的平臺貸款不允許展期和貸新還舊。
有研究表明,對于平臺貸的風險主要集中在縣級以下或者經濟并不發達的省市,并且以土地作為抵押的貸款。工商銀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工商銀行目前的政府融資貸款為8000多億元。并且6個經濟發達省差不多占到65%,而縣級以下的較少。
在房地產方面,報道顯示,銀監會會議上提出“非理性因素正繼續擴大,而信貸風險進一步積累”。銀監會要求銀行在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風險控制的情況下,對房地產貸款進行綜合壓力測試,并建立必要的風險應急機制。
“現在銀行對開發貸比較謹慎。主要是房地產調控趨嚴,如果房價下跌,開發貸出現風險的可能性較大。個人房貸對銀行來說,風險暫時倒不是很大?!鄙鲜鲢y行分析師稱。
而從銀監會會議內容中可以看到,今年對銀行綜合化運營的風險控制也在進一步加強。銀監會提出要建立綜合化經營試點主動退出機制。并且原則上將不再允許證券、基金、信托、保險及非金融類企業做銀行集團的控股股東。
據了解,綜合化經營試點主動退出機制,主要讓試點銀行所投資對象的資本回報率、資產回報率在一定寬限期(五至七年)后,應高于或至少達到商業銀行良好經營的水平,并高于其所在行業良好經營的平均水平,否則要主動退出相關投資行業。
上述渤海證券分析師表示,綜合化經營試點主動退出機制之前已經被提及,主要是對于銀行經營一些企業,比如保險、小額貸款公司等,銀行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也避免銀行去追逐熱點行業,加大風險管控力度。
分析師:流動性風險不顯著“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主要體現在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是否匹配以及同業拆借市場渠道是否順暢這兩個方面?!眹┚层y行業分析師伍永剛對記者分析。
伍永剛認為,流動性風險管控首先是看資產負債管理水平,銀行需要從短期流動資本與盈利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同業拆借渠道的通暢也可以防控流動性風險。
銀監會規定,銀行在今年要實施按月度監測日均存貸款流動性水平,并加強現金流預測和限額管理。同時銀監會也提示銀行要充分考慮各類風險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適時開展流動性風險的壓力測試。
之前,也有報道稱,銀監會新四大監管工具方案已經獲得國務院的批準。伍永剛稱,報道顯示的資本充足率比原來方案寬松了很多,但是比起《巴塞爾協議Ⅲ》略高一點,這對銀行減壓不少?!澳壳吧鲜秀y行中,大行基本上都滿足相關指標,短期來看招行、民生銀行、深發展面臨再融資壓力,不過今年并不會出現整個行業的再融資潮?!?/p>
某金融業分析師分析認為,銀監會對流動性風險的管控,會推低銀行風險偏好,有利于銀行業長期發展。伍永剛稱,目前來看,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還沒有出現問題,而同業拆借渠道也暢通,因此流動性風險并不明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每經訂報電話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