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30 02:04:32
一篇題為“北京幼升小中間人開價參考價目表”的帖子明確標出了京城近20所小學的“中間人開價”,錢數從3萬元至12萬元不等,更有人曝出25萬元的擇校天價。對于天價擇校費,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家長以捐資助學方式,將錢交到政府財政賬戶,無法認定為違規;如果錢是交給了所謂的中介,可以告中介欺詐;如果錢是由學校收取的,家長可以直接舉報學校。對于這種官方說法,家長們卻不以為然:大家都是“被自愿”的,因為“我們不敢不自愿”。
(3月29日《北京晚報》)義務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是一個全國性的普遍現象,北京亦不例外。由于“幼升小”是最容易進行操作的跨區擇校環節,而進哪所小學可能將直接影響孩子日后進的初中和高中,為了能劃片進一所重點中學的那點可能性,家長們不惜一擲千金,就像一位家長說的那樣,“在名校里哭泣花錢多總比在普通學校里哭泣沒去名校要幸福。”專家也許可以 “斥責”家長們不理性,但是將心比心,誰不希望盡己所能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呢?
只要權力尋租者設置了一個交錢購買優質學位的關卡,就必然會有成千上萬的家長擠破腦袋往里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家長們不夠理性,而在于將公共資源設租牟利何以如此盛行?倘若沒有這樣一個口子,交錢和不交錢進名校的機會均等,誰那么傻會爭著去送錢呢?捐資助學也好,交錢求助中介也好,直接給學校交錢也好,沒有人是真正自愿的,而都是“被自愿”的,是“不敢不自愿”。
擇校費作為典型的亂收費,是被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的。可是現在很多小學不僅在收,而且動輒數萬,甚至壯大了一個專門的 “入學中介”行業。面對如此公開的腐敗尋租,無論是專家還是教委負責人,卻都在那里“諄諄教導”家長們,似乎全是家長的錯,這是什么邏輯呢?天價擇校費已經曝出公開價目表,這其實就是一封舉報信,教育部門應該據此去嚴查這19所名校,是否果真存在違法行為?天價擇校費最后又都流進了誰的口袋?
在義務教育階段,將捐資助學與跨區擇校結合起來,本身就是非常不公平的,應該遭到取締;而入學中介與知名學校相互勾結,收取天價擇校費更應受到法律嚴懲。面對義務教育天價擇校費亂象,教育部門不應該輕飄飄地說些 “可以告中介欺詐”、“可以直接舉報學校”之類無聊的廢話。
多年前,“銅陵經驗”已經證明,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不可為,而是愿不愿為。無論如何,義務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不應該通過天價擇校費的尋租交易完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