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5 01:46:40
對任何企業而言,網絡輿情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讓他們的商譽和形象在公眾心中產生巨大波動。在此背景之下,專為各家企業處理網絡輿情的機構——“網絡公關”應運而生,并迅速擴張。數據顯示,2008年度網絡公關的年產值高達8.8億元,目前更成為公共關系服務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然而,與此同時,網絡公關正在變成 “花錢刪帖”、“以帖訛錢”,甚至“暗箱操作”的代名詞。尤其是有些網絡推手見利忘義,利用輿論助力,大搞商業活動,形成變相廣告,誘導消費者錯誤消費,從而達到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
去年,備受輿論關注的“伊利QQ星兒童奶”事件,警方調查證實是一起雇傭“網絡水軍”對競爭對手實施的商業誹謗案。今年春節長假剛過,就有網友爆出中石化下發通知,讓“水軍”鼓吹成品油漲價有理。更為可怕的是,很多產品的漲價,據說都是經過網絡調查獲得大多數網民同意的,而這里面有多少“水軍”同意漲價,誰能說清楚?
而某些不正當的網絡公關行為,已經使網絡世界顯得烏煙瘴氣。網絡公關倘若一直混亂下去,早晚有一天會導致公眾對網絡產生信任危機,那時整個互聯網行業就將面臨危機。此次國家四部門部署專項工作整頓 “水軍”,是及時的,也是有必要的。
在筆者看來,要想破解網絡公關“暗箱操作”問題,最為重要的是要做到公開透明。就像現實社會一樣,公開你是誰,公開跟帖的人是誰,為什么要跟帖等。這樣的行為既能受到公眾的日常監督,也有利于職能部門的監管。
而要真正做到公開和透明,讓網絡公關從暗箱走進“春天里”,還需制定長效機制。因為現行的法律,并沒有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而及時跟進,導致出現一個巨大的互聯網監管漏洞。
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制定《網絡法》,以加強對網絡公關的規范。與此同時,《廣告法》要加載廣告參與者以網絡公關的法律責任以及處罰條款細則,對嚴重違規者要嚴厲處罰至傾家蕩產,以切實保護公眾的切身利益,有效凈化網絡環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