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6 01:51:06
“作為安泰EMBA項目的第一個整合項目,‘公司贏利模式’要求學員回顧歸納自身企業贏利模式、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以及價值相關活動,對本公司的發展與商業模式進行總結、凝練與提升。”
每經記者 羅倫 發自上海
4月下旬,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安泰)北樓一間普通的階梯教室內人聲鼎沸。講臺下,有人頭頂紅色制服帽挨個坐著,也有人正手拿高腳杯,悠閑地晃動著紅酒……他們著裝統一,多以4人為一組,不時地交頭接耳,雖然臉上總掛著興奮與激動的神色,但眉宇間又有一絲緊張。
這就是安泰2010春季EMBA“贏利模式大賽”決賽的現場。在過去的近一年時間里,150多名安泰EMBA學生組成的34個小組中,有13支隊伍經過報告、初賽、復賽環節,過關斬將,最終進入了決賽環節。
頭頂紅帽子的是“優米一家隊”,由于參賽的內容是一家名為“浙江優米”的餐飲公司的贏利模式報告,4個組員就索性穿上了一身餐廳工作服前來,力圖為評委和觀眾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手端高腳杯的組員們來自 “夜光杯隊”,他們研究的是“本道酒業”的贏利模式,為了讓評委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產品,他們把紅酒扛到了現場……今天,他們都將在這里一決雌雄。
此刻,安泰經管學院院長周林、德國電信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黃輝、德同資本主管合伙人卲俊、法國馬賽商學院教授中國區主管王華、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創始人王璞、漢彬洲國際咨詢集團中國CEO張肇麟、1號店董事長于剛等業界資深人士,正以決賽評委的身份在講臺下側耳傾聽。
一場樸素的校內比賽,怎么會激發這么多人的熱情,吸引那么多業內人士的關注?
始于2003年的“贏利模式大賽”今年已經是第15屆了,經過8年多的打磨和完善,作為交大EMBA的拳頭產品,這項大賽賦予學員和學校的意義已非同一般。
無論是從南通地方品牌成為華東地區首屈一指炒貨品牌的 “來伊份”,還是通過融資租賃找到新贏利點的中國龍工控股,又或是不久前剛剛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成立的全國首家數字化有機農場“一畝田”……從安泰的“贏利模式大賽”中走出來的實際商業案例,正在這個圈子里悄悄展示著它的 “神奇力量”。
周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作為安泰EMBA項目的第一個整合項目,‘公司贏利模式’要求學員回顧歸納自身企業贏利模式、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以及價值相關活動,對本公司的發展與商業模式進行總結、凝練與提升。”
周林認為,對于商學院的教學而言,學生一定是永遠的主體,贏利模式設計大賽搭建了一個將專業學習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平臺,促進了學員之間的相互學習,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合作,也開拓了他們的商業思維。“這個課程從實踐角度入手,為學員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實干的勵志氛圍,這是最重要的。”
EMBA課程成企業贏利最佳模式“孵化器”
書生模樣的張桓做了10多年的IT高管,曾經年薪百萬的他,怎么也沒想到,因為安泰EMBA課堂上的“贏利模式大賽”,他竟然真的將腦海中的案例創想搬到了現實:2008年,張桓與在EMBA結識的兩位同學——搞工業的高春茂和搞化工的邱建新,共同投資了800多萬元,成立了全國首家數字化有機農場 “一畝田”。
不久前,“一畝田”正式通過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經過近一年的試路,農場已有了100多名員工,這些“農夫”50%以上都是大學生,正從事著品牌推廣、商業營銷、客戶服務及技術維護等“時尚工種”。
“在傳統農業中,這是無法想象的。”張桓說。
目前,整個農場的會員已達到了2000多名,在全市500多個社區服務客戶累計2萬多名。“一畝田”的月銷售額從零開始,每月以超過10%的速度上升,目前達到了100多萬元,總銷售額近千萬元。
“紐約的 ‘新 鮮 配 送 ’(FreshDirect)在線百貨公司,是蔬菜直銷的成功范例,客戶做到了30多萬名,年銷售額3億多美元。”說起作為創業核心立意的贏利模式,張桓很有信心,“跨過了贏利平衡點,農場將進入更快的發展期,月銷售額很快將達四五百萬元。”
這幾天,張桓他們正在洽談另一塊土地,準備走進上海靜安、徐匯等中心城區的更多社區,讓產銷雙方直接見面。在他們的規劃中,未來兩三年,“一畝田”還將在全國布局兩三個種植基地,開設銷售分公司。
回想起當年的境遇,張桓說,那時候正逢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小企業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災難。由于國外訂單急劇下降,中國許多企業一度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張桓也開始認識到,盡管有些行業確實可以掙很多的錢,但是粗放的生產模式所造成的嚴重污染,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并不長遠。
張桓內心對于故鄉清澈湖水、蔚藍天空的感懷從來沒有那么濃烈過。就在此時,張桓加入了安泰EMBA的學習,他發展有機農業的想法與同班同學邱建新、高春茂不謀而合。而一場“贏利模式大賽”后,他們將夢想搬進現實,在綠島崇明創辦了現代農場——上海一畝田實業有限公司。
“這是一次美麗而漂亮的轉身。”見證了張桓等人整個創業過程的2008年度安泰 “贏利模式大賽”評委如是回憶。雖然張桓團隊當時的方案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在不斷的努力和與評委的交流中,他們最終走出了一條最佳的贏利模式。
在安泰的歷史上,有著類似經歷的團隊比比皆是,如2006年度邱德波的 “中國龍工控股有限公司贏利模式報告”,也同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時,邱德波所在的小組獲得了總成績第二名的成績,但是,邱德波并沒有把獲獎作為大賽的終結點。“我已經把大賽中設計的贏利模式進行了試點,創造了300萬元的利潤。”2006年的時候,邱德波說。
當時,邱德波的公司已經落了地,當年的營業額做到了5億元。時隔4年后,2010年,邱德波融資的租賃公司員工已經有65人,融資租賃營業額25億元人民幣,利潤達到了1.25億元。
商業模式的大趨勢是聚焦人文和可持續發展
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商務結構及其相應的業務結構,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盈利,因此,“贏利模式大賽”應運而生。
那么,今年的企業贏利模式具備什么新的特點?要具備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才贏取更多利潤,更容易上市呢?
在本屆的決賽現場,13支隊伍的商業模式案例雖然行業分布廣泛,但節能、環保、綠色、高端設備仍是關鍵詞。
法國馬賽商學院教授、中國區主管王華在評價今年的所有決賽贏利模式報告時表示,如果把企業運作方式看作一個金字塔,13個隊伍所代表的商業模式涵蓋面廣,幾乎涉及了當前中國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而且,“最下面的術”都已經有了。
“對于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問題,船舶設備項目是一個典范;在成本控制這塊,服裝品牌項目和鋼鐵物流項目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有關行業和領域方面,工業廢氣的處理、汽油清潔劑、立體車庫(均是參賽項目案例)節約了土地資源,LED項目則節約了能源;對于人的需求,則有針對年輕人的低價公寓項目和針對老年人的萬宏康壽項目;食品安全和飲食方面,也有優米一家項目。”王華說。
對此,交大安泰市場營銷系余穎教授持有相同觀點。結合往屆比賽的情況,余穎總結道,歷屆奪冠的方案都集中于高端設備制造、節能環保、連鎖零售等領域,今年也不例外。
余穎同時表示:“為什么每屆的前幾名都出自這些領域,主要是這些團隊抓住了關鍵的東西,就是大趨勢。四五年以后回頭來看,(今天)做演講的團隊肯定有一兩家上市。如果每一屆的贏利模式設計都會誕生2~3家上市公司,(這個大賽)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不過,相對于目前中國企業較容易達成的“最下面的術”,王華同時指出:“(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的境界)再往上走就是‘道’,今天只有一家公司在價值觀上有基本體現,就是 (一等獎案例)征峰機械講到的‘品行天下’。”
王華認為,‘道’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
對此,德國電信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黃輝也表示認同。
據黃輝說,在過去的8~10個月中,他每個月都要去一次歐洲,一共看了五六十家公司,其中,最大一家公司的規模是8500萬歐元,相當于8億元人民幣,這些公司在歐洲生存時間短的有60年,長的有120年。“每次和這些企業交流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其實他們不懂得什么叫‘三維模式’,也從來不問這些問題,但是他們常常考慮企業發展的一些非常本質的人文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理念性問題。”
黃輝認為,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考慮,使得歐洲的企業走過了60年甚至120年。“我們的企業在考慮贏利模式的時候,一方面應從商業方面考慮,另外也應當考慮究竟什么才能讓一個企業持續做下去。”
做好企業關鍵在于執行與堅持
在經歷了近8個小時的團隊項目展示和專家答辯后,新一屆的安泰“贏利模式大賽”的最終冠軍花落致力于電線電纜細分行業,且目前“沒有巨無霸企業、沒有上市公司”的 “上海征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贏利模式報告”團隊。不過,評委們一致認為,進入決賽的項目案例水準普遍都不低。
“從心里面覺得大家都是最棒的,但一等獎只有一個,我自己也覺得不平衡。”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助理趙心耘在總結當天的比賽時說,一定有很多沒得獎的項目超出評委們的預期,“你們認為是對的東西,我覺得還可以堅持,說不定還可以發現非常有趣的東西。”
對于比賽的結果,德同資本主管合伙人卲俊認為,“能夠真正把學到的東西用到自己現有的企業,或者準備創業的企業,這才是EMBA活動最大的意義。”
把整個比賽當作學習的上海南風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施志堅認為,在中國創業、做企業家都不容易。“最起碼兩手都要硬,同時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爭取,有時候你還要防御一些系統的風險。”
施志堅認為,做好一家企業,第一就是講究執行力,第二就是要堅持。“執行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一些好的方案,如果沒有很好的執行力,是很難成功的。如果有執行力,再堅持下去,不管今天交大EMBA展現的是虛擬的還是真實的已有的企業盈利模式,在未來都會取得成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