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7 01:27:11
葉檀:推出國際板 天塌不下來
有什么樣的規則就有什么樣的投資者,有什么樣的投資者就會催生什么樣的規則。
寧可肉爛在自己的鍋里,也不能落入他人之口,這是目前市場上許多人對國際板的態度。最近A股市場大幅下挫,說明資金緊張,居然還要勻出一塊給國際企業,無異于坑害國內投資者,有人甚至視為“賣國”,大帽之下,其實難副。面對國際板,我們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如何真正扶植起強有力的民族企業?是用不公平的體制保護落后,還是以鯰魚效應逼迫中國企業成長?筆者支持中國民族企業的成長,但并不認為關起門來以人民幣喂養一些無信用、無效率的企業,能夠讓中國完成從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能夠讓證券市場脫胎換骨,把保護投資者利益、建立高效的市場機制放在首位。
中國企業缺技術、缺品牌、缺管理,最終缺乏的是持續的盈利能力。我們以往走的是一條以對外開放倒逼內部改革之路,總結經驗,這條道路大致成功,中國的中低端制造鏈條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得以建立。當然教訓不少,比如在上市時喪失定價權,以極低的價格引入戰略投資者與財務投資者,甚至把中國的核心數據拱手交付境外中介機構。這些教訓應該在以后的改革開放中吸取,而不是就此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怨婦,關上開放之門。引入國際板,可以讓我們直面國際證券市場的運作規則,直面中國市場與其他市場的區別。
第二,我國證券市場之所以起落不停,之所以新股暫停上市都無法提振股市,關鍵問題并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理念與管理方式的錯誤。
從推出證券市場之初,就把證券市場看做不付利息的圈錢市,通過指標分配的方式讓各地財富均沾。試想,這樣的市場怎么能夠聚集財富,怎么可能不成為尋租者的樂園?我們不追問制度弊端,而一味埋怨資金不足,把這個邏輯推到極端,我們應該集體要求央行印刷貨幣,以保持證券市場的資金水位。資金,是市場一個重要的變量,但絕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是質量。
股市未能成為中國投資者分享經濟高速成長的樂土,必須歸咎于市場未能發揮優勝劣汰的篩選機制,使一些造假公司四處橫行,其中一些老妖股如同不倒翁至今仍活躍于市場,甚至從母公司剝離資金二次上市。市場的漲跌重要原因,是企業的盈利能力高下,通脹上升意味著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如果中國的高鐵發展成為投資者的福音,如果中國航空公司的發展成為投資者的福音,如果中國的資源緊缺能夠成為具有慧眼的投資者的獎賞,如果前20年中國的財富公平地分配到投資者手中,那么,中國的股市將迎來數十年的牛市。正如美國上世紀80年代之后,正如日本泡沫崩潰之前。很可惜,財富被填了壞賬,成為企業無度、低效投資的工具。最近國家審計署公布了17家央企的審計問題,還有銀行補充資本金意味著未來需要上萬億融資,誰敢真正看好這些企業?保護了這些企業,就是傷害投資者。
所有上述原因,都不是尚未推出的國際板造成的,而是市場本身體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推出國際板未必能扭轉怪象,但起碼打開了一扇自己能夠控制的窗。
第三,國際板所需的融資額可控,不會沖垮A股市場。
國際板的規模大小是可控的。普華永道資本市場服務組合伙人陳朝光曾經預計,國際板初期可能有5家左右的海外公司掛牌,總融資額在1000億元左右。而在4月中下旬,參與國際板事項的某中介機構曾流出一份國際板草案。該草案顯示,首批試點將推出10家左右境外上市公司。不論是5家還是10家,國際板的上市速度可控,而內外比價也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國際主要交易所均有國際板,在紐約、NASDAQ、倫敦等全球主要交易所,外國上市公司無論在家數還是成交規模均已占據較大比重。以紐約為例,到2009年底外國上市公司達495家,占比21.3%,新加坡等離岸金融中心外國上市公司數量占比更達40%以上,沒有聽說國際板沖垮了哪家交易所,反而是全球不亦樂乎地爭奪優質上市資源。光拿日本市場說事沒用,這個保守的市場把日元當作寶貝,最終也沒能挽救自己,因為他們欠缺高盈利的上市企業。
筆者擔心的是,為了所謂的“賣國”,國際板上凈是紅籌公司;為了扶植大型國企,降低紅籌公司的監管門檻和上市標準——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已經在陸家嘴論壇前夕的暖場會議上透露,紅籌公司與全外資上市公司的發行規則或將略有差異,紅籌公司的規模門檻可能會稍微有所降低;筆者更擔心,有關方面將國際板視作分羹與向國際公司尋租的大好時機。
只要掌握主動權,只要制定公平的規則,只要以人民幣投資,推出國際板,天塌不下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