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30 01:41:27
“2003年11月市場觸底反彈之后,大盤從1300點一個勁兒地向上躥。巧了!我們現在正好代銷基金,你真應該買一些,肯定會賺錢的!”在王英的熱情煽動下,蘇蘇最終購買了1萬元的某股票型基金。
雖然還不知道基金是什么,但是當1萬元個把月就變成1.15萬元后,蘇蘇嘗到了基金的甜頭。此后,蘇蘇又拿出了8萬元申購基金,短短20多天,基金凈值就從1.1520元搖身一變成了1.2190元。照這個速度,保守估計一年也有60%的收益,還等什么?!趕快把那些睡在紅皮存折里的錢叫醒吧!蘇蘇將全部定期存款都取了出來,并且全部投在了基金上。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蘇蘇眼看著基金凈值從1.2214元一路下跌。2004年5月,蘇蘇已經把原來賺的錢全賠了回去。在王英的鼓勵下,蘇蘇一直提心吊膽地堅持到了2005年4月——基金凈值終于跌破1元。再也承受不住的蘇蘇一怒之下將基金全部贖回。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曾說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投資什么,拼命擠進一個個火熱的項目。但在我看來,這些項目并非他們想象的那樣能賺錢。”
蘇蘇與很多投資者有著相似之處。在2004年至2005年這段時間里,不少投資者都經歷了由儲蓄到投資基金,再到儲蓄的輪回。對蘇蘇來說,當時投資基金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對財富的貪婪讓蘇蘇將全部資金都投向了市場,但市場卻轉了風向。伴隨市場不斷下跌而產生的是蘇蘇持續的恐懼,直到她再也無法承受這樣的煎熬時,最終選擇了解脫。
但是,假如蘇蘇能再等兩年,這只基金的累計凈值就會攀升到2.9070元;再過兩年,蘇蘇的資產就能增長3倍!不過,這一切都只能是“假如”。她選擇回歸定期儲蓄的懷抱,穩定的低利率讓自己安心。蘇蘇的故事并非風云變幻,但真實。而在現實中,在“為賺錢而投資”的投資者背后,上演著數不清的相似故事。
(本文摘自華夏基金出版《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僅供參考。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周婷婷 整理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