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專欄

    每經網首頁 > 專欄 > 正文

    何志成:防滯脹 應寬貨幣

    2011-07-13 01:19:09

    何志成

        中國上半年以及6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已經公布了大半,是否存在滯脹隱患,爭議似乎更大了。周小川行長最近說,看數據要會看,比如我們央行就很少看同比,而是看環比。我同意這個觀點,但要補充一下——更多的時候要看先行指標,看反應更敏感、更能說明經濟趨勢的指標,比如PPI就比CPI先行,PMI就比工業增加值先行,進口數據可能比出口數據先行;同時還要重視將數據分析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比如中國經濟有沒有滯脹風險,要多聽一下基層企業和銀行人士的意見。

    看數據,要看先行指標

        先看PPI,6月份同比上漲7.1%,環比與上月持平。這說明工業產品對CPI的推動力為零,輸入性通脹在6月大幅度地減輕,同時說明工業企業在高通脹背景下不得不去庫存,起碼是沒有錢再像一季度那樣增庫存了。如果聯想到一季度GDP9.7%的增幅中,有大約1/3與增庫存有關,當去庫存開始后,GDP應該下滑。

        再看PMI,6月份為50.9%,環比回落1.1個百分點,創下28個月以來新低,而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3.7%,環比回落2.8個百分點,重要的是低于預期。PMI與PPI持平都說明6月工業增速在回落,對通脹的壓力趨零,繼續緊縮,該壓力很可能轉為負。

        與工業增長回落相對應的是,進出口增速雙雙放緩,而進口增速回落快于出口增速回落,更能說明問題。進口數據大幅度回落很清楚地說明非常多的企業已經沒有錢進多余的貨,而且不排除一些企業認為已經沒有必要進貨——來料加工在大幅度減少。必須強調一個事實,進出口增速的大幅度減少是在價格上浮很多的情況下出現的。也就是說,如果按照不變價格,進出口數據回落的幅度會更驚人。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商品中,鐵礦砂3.3億噸,增長8.1%,但進口均價為每噸160.9美元,上漲了42.5%;進口大豆2371萬噸,下降8.1%,進口均價為每噸576.7美元,上漲30.4%;此外,還有很多商品價格都是上漲的。

    經濟增速回落可能加快

        雖然二季度的GDP數據還沒有公布,但從已經公布的數據看,經濟增速回落已成趨勢,而且有可能加快,與通脹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很大的反差。這種趨勢的延續,很可能導致滯脹。

        現在很多經濟學家堅定地否定中國經濟存在滯脹風險。我們先不討論中國的CPI是否真實地反映了通脹和貨幣貶值的現實情況,只說中期經濟已經形成的趨勢。如果經濟增速繼續回落3個月,即7、8、9三個月經濟增速繼續下滑,GDP增速很可能回落到8.5%附近,而3個月后的CPI是否能夠大幅度回落呢?可以預期的是,即使有所回落,也不會低于5.5%。屆時經濟的實際增速或曰“剔除通脹率”的經濟增速比以往年份會低很多,它將很清晰地顯示: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特征。

        據我調查了解,二季度以來,很多企業,尤其是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是在“拖欠中”保持生產進度的。由于貸款沒有到位,很多國有企業不得不拖欠工程款、原材料采購款,包括土地出讓金、拆遷款等。這種大面積的拖欠現在已經顯現出后果,即很多中小企業的資金鏈斷裂,如果這樣的局面再延續下去,今后幾個月將顯現出更嚴重后果,就是國有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他們不得不拖欠國有銀行的貸款本息,同時有可能停產停工。那時候的GDP數據才能顯現出滯脹的原形。

    未來資金面需改觀

        有一個情況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銀行貸款總量并沒有減少多少,資金面卻如此緊張呢?不錯,今年的銀行業貸款并沒有比去年少多少,比如6月貸款增量就比5月多,達到6339億元。但是,我們知道現在各地的攤子鋪得多么大嗎?知道通脹已經使原材料漲價多少嗎?知道銀行業的貸款結構有什么變化嗎?知道了,就明白為什么資金這么緊張了。

        2009年、2010年全國新上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到2011年都進入大量使用資金的時候;而2011年絕大多數銀行對很多這樣的項目卻停止了貸款,即使沒有停止,保證率也很低,往往達不到項目所需的50%。而進入2011年,人工成本上升大約30%,原材料成本大約上升20%,同樣的錢干不出同樣的活,同樣的貸款只能產生過去80%的GDP。我在調查中還發現,今年各家銀行為了完成利潤指標,紛紛將貸款分配重點轉向個人貸款,有的銀行個貸占比大幅度上升至40%,相應地擠壓了對生產企業的貸款,大型基礎設施貸款更是排在后面。這就是現在資金面越來越緊的原因。如果未來兩個月資金面仍然沒有改觀,實體經濟將深受影響。到那時,滯脹風險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嚴重程度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學會看數據,更要學會聯系實際情況看數據。(作者系農行總行大客戶部高級專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