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6 01:23:37
就在媒體爆出云南曲靖鉻渣非法傾倒導致污染事件被瞞報兩個月的同時,康菲渤海灣漏油事故還在繼續。
筆者認為,如果想剎住這一現象,就必須撕開污染事件的猙獰面目,然后對癥下藥,讓污染背后的各色責任者無處可逃,讓青山綠水成為執政者的緊箍咒。不難看出,重大的污染事件背后,往往是地方政府與有關企業利益的糾結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不論企業生產污染與否,只要能制造產值,都是一盤“好菜”。近年來,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漸漸認識到“先污染后治理”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危害太大,開始有意拒絕涉污項目。而一些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對項目充滿“饑渴”,因此也就不在乎企業是否有污染、污染是否嚴重,兩眼只看到了“錢”和“GDP”。
第二,涉污企業老“撒嬌”,地方政府總袒護。一些涉污企業往往是地方財政主要來源,在依法納稅的同時,還向政府開出“照顧”的條件,否則買賣不好,稅就沒有。官員認為,企業為他們創造了稅收,制造了GDP,為他們的升遷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在對污染企業進行督查整治的時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干脆不管,充當污染排放的“保護傘”。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嚴重違規企業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將責令其停業或者關閉。但是,從多起污染事件可以看出,由于地方政府對涉污企業長期放任,一些該退市、該嚴懲的企業,都得以長期違規生產。
第三,某些地方官員執政缺乏“仁道”。“以人為本”的“人”,在一些地方成了“少數人”,亦即“權勢一族”。因此,面對這樣嚴重的污染、違規排放的企業,某些政府和官員不為群眾福祉考慮,還幫著辦完了各種手續,讓他們堂而皇之地生產,更令人發指的是未批先建。
公權力本屬于群眾和社會,官員的命運應該歸人民掌握。如今,在GDP至上的官員考核機制下,有些地方官員為了提高GDP產值,為升遷鋪路,根本不管這樣的發展是否對群眾身心健康有害,也不管GDP是“嗜血”還是“帶毒”,只要能把GDP做大就行。因此,我們看到很多污染事件發生后,地方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企業,“鉻渣污染事件”被隱瞞兩個月就是一個例子;我們也看到,談論了多年的“綠色GDP”,因地方的抵觸而被迫放棄;我們還看到,今年火了一段時間的 “百姓幸福感納入考核”,現在也沒了下文。一句話,現有官員考核機制,解決不了GDP“嗜血帶毒”的問題。
在 “7·23”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這樣的呼聲廣為流傳。在筆者看來,要想“停下飛奔的腳步”,就得從徹底改革GDP至上的官員考核機制開始,讓我們的GDP以人為本,把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放在第一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