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1-08-26 14:54:14
每經記者 劉明濤
一年以前,當中恒集團(600252,前收盤價18.27元)子公司梧州制藥與步長醫藥簽訂金額高達23億元的總經銷協議時,市場對其業績的高增長充滿美好的期待,券商機構一片叫好聲,中恒集團也在當時公告前后連續5漲停,賺足了市場眼球。然而,倘若業績的高增長成為幻想,中恒集團的命運是否會出現巨大轉折呢?
今日,中恒集團公布半年報,當期制藥板塊的營業總收入為6.37億元,這與血栓通預計今年實現23億元的收入相差甚遠,況且,中恒集團制藥板塊還不止這一種產品。難道說,與步長醫藥的合作已經出現重大變化,難道說,23億元銷售收入真的會成為一次滑稽的“紙上談兵”?
制藥營收很“悲催”
強強聯合將中止?雖然中恒集團還未發布復牌公告,但是從其中報披露的銷售業績來看,的確不容樂觀,上半年制藥板塊總收入僅為6.37億元,即便下半年該項業務環比翻倍增長,也無法達到步長醫藥承諾的23億元的營收,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今日,中恒集團發布中報,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52億元,同比增長97.9%,凈利潤達3.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59.26%。其中,制藥板塊實現營業總收入6.37億元,同比增長73.6%。
其實,若不是有步長醫藥保證銷售額的預期,中恒集團的這份中報絕對算得上優秀,然而面對巨額的銷售保證,中恒集團上半年的業績只能算不及格!
2009年中恒集團制藥板塊營業收入為5.2億元,2010年該項業務收入達到8.81億元,增長速度喜人,而在2010年11月,中恒集團又給股東注入一針興奮劑,其子公司梧州制藥與步長醫藥簽訂經銷協議,根據協議,梧州制藥2011年含稅銷售收入須完成23億元,為此,步長醫藥向梧州制藥支付銷售保證金3億元。
有3億元的銷售保證金,誰都會認為此事成行為大概率事件,若制藥板塊收入能達到23億元,考慮70%的銷售毛利率,中恒集團2011年的每股收入極有可能達到1.48元以上,實現飛躍。
然而,上半年制藥板塊營收僅6.37億元,若全部來自于梧州制藥的話,完成度僅為步長醫藥承諾的27.7%,連30%都不到,這樣的制藥營收成績,只能說是“悲催”。
兩大基金忍痛估值
或許停牌后與公司進行溝通,意識到情況可能不妙,上半年重倉中恒集團的廣發和華商兩大基金同時對該股進行估值。
8月24日,廣發、華商基金公告稱,自8月23日起,對公司旗下基金持有的“中恒集團”股票估值價格按照14.80元確定公允價值,即按其停牌前收盤價連續2日下調10%計算。“中恒集團”后續停牌期間若發生重大事項,公司將進行合理評估,進一步確定其估值價格。
中恒集團停牌只因與步長醫藥有重大業務正在磋商,還未說是好是壞,影響程度幾何,兩只基金卻突然以兩個跌停板后的價格對該股進行估值,這到底是太過于悲觀,還是已經知道公司磋商結果不妙?畢竟,上一只被以兩個跌停估值的股票是出現食品問題的雙匯發展(000895,收盤價72.60元)。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分析認為,中恒集團與步長醫藥應該是在磋商銷售協議,由于步長醫藥的銷售沒有達到預期,中恒集團可能會取消步長醫藥的總代理資格,這可能會對中恒集團的短期經營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果中恒集團復牌真的連續兩個跌停,那么,重倉該股的廣發基金和華商基金將面臨較大損失。
據中恒集團中報顯示,中恒集團前10大流通股東基本被廣發基金與華商基金所占據,其中,廣發聚豐、華商盛世、華商策略為持有量最多的前三大基金,持股數分別為5233.09萬股、4116.05萬股、3150.77萬股,而值得關注是,華商盛世和華商策略在二季度還分別增倉了1155.43萬股 (以送股后股本計算)和847.43萬股,去年公募一哥孫建波“不幸”踩中“地雷”。
相比之下,王亞偉則要幸運許多,截至6月30日,王亞偉執掌的華夏大盤僅持股90萬股,在華夏大盤的倉位布局中已經顯得微不足道;華夏策略已經將中恒集團悉數清倉。有趣的是,王亞偉所持股份為去年參與中恒集團定增而獲配股份,這些股份于6月9日才解禁,說明解禁后,王亞偉便獲利了結,火速清倉。
股吧言準消息
停牌前提前放量跌停,況且在中報出爐前這一敏感時期突然停牌,中恒集團此次利空事件是否又一次涉嫌提前走漏消息?
在中恒集團停牌當日,股吧流傳著諸多傳聞。如今來看,最為靠譜的傳聞還是一位名為 “我是梧州人”散發出來的,其在股吧里稱,“步長公司上半年只完成全年銷售任務的29%,估計全年只能夠完成70%,假如壓貨只能80%,以免違約。另外,現在成本一天比一天高,利潤無法保持。”
從中報顯示的中恒集團制藥板塊收入占步長醫藥承諾23億元收入的27.7%這一數字來看,與該自然人的說法極其吻合,而在當日,兩家機構分別賣出5919.07萬元和3888.52萬元,很可能是提前知道消息的基金在賣出。
《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發現,中恒集團當初與步長醫藥簽訂銷售協議時,也曾涉嫌走漏消息。首先,在協議簽訂前,該股股價已經連續漲停,而在第三個漲停時,成交數據顯示,公司當地營業部—華泰證券梧州蝶山二路營業部以3846.7萬元入圍買入榜前五,令市場質疑聲四起。
到底中恒集團是否真的走漏消息,這需要監管部門取證調查,無論結果怎樣,它已經深深地傷害了重倉該股的基金以及上萬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從基金二季報數據看,約20只基金持有中恒集團1.61億股,占公司流通股份的14.74%,市值達到30億元左右,這就是說,如果持股沒有發生變化,中恒集團每出現一個跌停板,將導致這20只基金浮虧超過3億元。
從股東人數來看,中恒集團上半年持股股東已經達到55857戶,較一季度增長了5000多戶,如果三季度他們沒有選擇減持,或許難逃中恒集團此次停牌帶來的“傷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