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6 01:13:18
5日,互聯網知名人士李開復微博宣稱,將就市面上許多打著他名號的“假書”開始維權,首批針對出版社的律師函已發出,未來不排除起訴的可能。“很多書都不是我寫的”,李開復同時向網絡書店提出,須注意其上的搜索顯示結果。
不過,關于借用名人事跡結集出書或為名人做傳等,目前在出版界中定義還比較模糊,是否侵權需具體情況具體判斷。而李開復在控訴“假書”之后,還是不忘借機宣傳了一番創新工場及工場所投的項目,被業界笑稱,李開復很懂炒作之道。
李開復維權李開復在微博上抱怨,市場上一些打著他名號的書大多未經其本人知曉或授權,并且這些“假書”在網絡書店的搜索排名往往蓋過“真書”。
《每日經濟新聞》按照提示,在國內老牌網絡書城當當網中輸入了“李開復”三個字,出現了184條相關書籍信息,據李開復稱,真正原著者為他的書籍只有5本。有趣的是,在默認排序下,首頁顯示的25本書中,李開復的“真書”只有2本,其余大多為他人將李開復的事跡、言論等結集所做,從《職場日記》到《青年的人生課》,其中最貴的一套售價193元,銷量前五名的“李開復相關書籍”也沒有一本與他本人有實質性關系。類似的情況在卓越網、北發圖書網、99網上書城、京東商城等網站中同樣存在。
李開復稱已對“假書”開始維權,首批律師函由創新工場法務負責人裘伯純發出,不排除后續起訴的可能。
“假書”或無定論上海辭書出版社綜合編輯室主任朱志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出版界,關于李開復所認為的 “涉及當事人書籍出版必須當事人同意”及“著作自由,無需事先認可”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名人的影視傳記也經常存在糾紛,一直都比較模糊。
年初,財經作家吳曉波就因其寫作的《吳敬璉傳》而惹上官司,關注吳敬璉的另一位傳記作家柳紅就起訴吳曉波寫作有硬傷、扭曲人物等,引發書界關注。
朱志凌表示,針對以上情況,只能首先希望著作者創作態度端正;第二,出版社需了解作者的創作過程,提前介入。但若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出版社一般都要向法務咨詢清楚。
暗含炒作意圖?另有人提出,李開復維權是否隱含炒作意圖?
李開復以創新工場的名義提出維權,在網上控訴“假書”的同時,他選取了創新工場參與投資的一個項目上一段關于“讓創業者抓狂的法務問題”的問答,稱無論在股權分配、商標/專利申請等問題上,該項目都有專業律師團隊提供解答。隨后,李開復又再次提到創新工場,“在中國創業,法務重擔要比國外多多了。這也是創新工場提供的重要增值服務之一。”
一位業界人士笑稱,“他總是通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找話題,尺度和時點都把握得好,李開復很懂炒作之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