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7 01:02:19
北京部分家長為孩子進重點小學花費竟然高達25萬!《光明日報》的這則報道面世后,引發了輿論熱烈的討論。這25萬是什么?是臭名昭著的擇校費。這樣的擇校費,在北京市海淀區稍微知名一點兒的重點小學,動不動就要6萬以上。而且要找關系,找了關系才有交錢上學的機會,不然連交錢的機會都沒有。不僅北京,各地都一樣。
看到這條消息時,除了想批評學校之外,還想批評家長,為什么要擠這樣的學校?為什么要交這么多錢?正是家長往這樣的重點小學擠,擠得頭破血流,才助長和哄抬著這樣畸高的擇校費。可說實話,這種對家長的批評,我是沒有底氣說出來的,因為我不能保證自己不成為這樣的家長。我知道,等我孩子長大后,作為家長,我可能也會去擠這樣的學校。到處都是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廣告,很難不受影響。
我家孩子今年9月1日才滿周歲,前幾天,我幫孩子報了一個早教班,很貴,每節課兩百多塊錢,其實根本教不了什么東西,就是一群小P孩兒一起玩。早教班還宣傳說,我們是雙語教學,真是大忽悠,漢語還沒學會說兩個字,就可以雙語教學了?明明知道是忽悠,可看到鄰居的家長都給寶寶報了名,很多家長都爭相報名,自己實在擔心孩子未來真的會輸在起跑線上。社會的競爭壓力太大了,這個起跑線也越來越前移了,恨不得在胎教、在準備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競爭了。
雖然教育部的官員一再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種忽悠。不過,我相信,這些官員作為家長,一定比誰都更在意這個起跑線,這真是一件讓人很糾結的事。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問題,很多人在理性上,都覺得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但是,當置換成家長的身份后,進入到那種焦躁的社會氛圍中后,立刻變得不理性了,立刻被卷入了那種對“起跑線”的焦慮和追求中,很早開始就焦慮于孩子的上學問題,交很高的擇校費送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小學,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
這不是哪個人、哪所學校的問題,而是一種整體的社會氛圍。到處都是像“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類的競爭暗示。每天都害怕落在起跑線之后,時時都處于競爭壓力下,這讓教育變得非常焦慮和浮躁,孩子在這種緊張的驅趕下也得不到自由的發展,學習也沒有快樂。
我的一個朋友,他在一所著名的大學任教,有一年他擔任某一新生班的班主任,他一向反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競爭,大學新生第一課,他給新生的演講題目就叫《削減可能削減的競爭》,他推薦一種“沒有競爭的教育”,他在演講中極力淡化大學教育的競爭性,明確否認大學同學之間的競爭性關系。他說:“新生們經過競爭激烈的高考進入名牌大學,他們都是競爭的勝利者。應試教育那種緊張激烈的競爭節奏和競爭的‘慣性’,仍然在他們體內興奮地活躍著。這對他們是危險的。”他認為,學習比競爭美好得多,對知識的求索和思考,應該是非競爭性的。
他的基本觀點是,現在過于激烈的競爭,可能給社會、給人格帶來了許多非常負面的影響,加劇了社會的沖突。他覺得,我們應該淡化競爭的壓力,創造一種寬松自由的發展氛圍。
可是,這種“無競爭的教育”可能只是一種理想。如今整個社會都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時鐘,競爭無處不在,我們真的很難進行這種沒有競爭的教育。但是,我很欣賞朋友提出的這個觀點,它應該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