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4 01:32:21
最近,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歷時4個月,成功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這也是全國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偵破非法收購 “地溝油”煉制食用油,并通過糧油公司銷售給群眾的案件。它證實了“地溝油”確實已經形成狡猾的地下產業鏈,在流向公眾的餐桌。
如果仔細分析這則新聞背后的主角,就會發現一條可怕的地下產業鏈正在我們眼前鋪陳:從地溝油的采購、化工粗煉、生產加工、倉儲運輸、訂單處理,到進入糧油市場批發、零售,整個產業鏈分工明確,組織嚴密。盡管不少環節是跨省操作,但卻效率頗高。更讓人駭然的是,直接參與地溝油生產加工的,竟然是一家正規的生物能源企業,這才是地溝油利益鏈條最讓人驚悚之處:倘若說我們過往對地溝油的認知只是出自小作坊,小打小鬧尚無太大食品安全之虞,而一旦這些地下產業鏈呈現高度的企業化運營,大量地溝油甚至進入糧油市場流入尋常百姓家,那么在這場甄別真假食用油的化學知識競賽中,誰又能成為幸免者?
地溝油流向餐桌的傳聞,因為這一高度產業化運營的案件得到證實,這理應成為當下食品安全的標本事件,為各級食品監管執法部門提供一種監管、打擊食品安全事故的新思路。面對高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我們常說的一種觀點是,在如今的陌生人社會中,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些商業規則已然形成了一種高效率的互害體系,我吃你辣椒中的蘇丹紅,你孩子喝我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最后大家又到他家的餐館去消費地溝油。就是在這類脫離了規則制度約束的人性之惡中,人們從相互傷害中賺取著所謂的暴利,卻最終陷于一種負經濟體系中不能自拔。
這已經不是重建人性良善文化所能解決的問題了。“權力必須關進籠子”,否則無法馴服;同樣,人性之惡也必須關進籠子,用持之以恒的制度問責與執行去管制人性的劣質,讓想犯錯的人不敢犯錯,才能最終在法治框架下形成一種避免互害的良善文化。從此意義來說,此次公安部破獲的這起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當是作為制度執行的籠子關住人性劣質的開始,但要將這種執行堅持下去,最終管控住食品安全事件的泛濫,尚需一種覆蓋整個食品生產產業鏈的制度監管環環相扣、貫穿始終。
以地溝油為例,之所以“油老鼠”禁而不絕,甚至如今還出現正規企業參與其中,呈現高度產業化的趨勢,就在于地溝油的暴利。此前曾有數據佐證,市場上食用油的價格是1噸6000元,而地溝油的成本大概也就300元,提煉出來的地溝油可以賣到1噸3000元,而這次案件中的地溝油甚至賣到了5000元,這種暴利怎能不讓不法商人趨之若鶩?這樣的利益又怎能不讓這類地下生產呈現高度產業化?
要治理這類暴利的地溝油產業鏈,監管執法就不僅在于監測問責,更需對地溝油產業鏈進行疏導。此前日本就曾有過成功轉化地溝油的案例:在收購潲水第一環政府就提高收購價格,收購價高于黑心商人,在地溝油起點就管控住流向,同時對負責加工的生物燃料工廠加強監管,最終使地溝油真正轉向為生物燃料所用原材料。遵循此思路,要讓地溝油之類的問題食品不再回流到我們的胃里,就不僅在于持之以恒的監管執法問責,更需要通過疏導,把一條互害的產業鏈轉化成有益的產業鏈,這才是我們面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當務之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