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6 00:20:16
自4月中旬開始,股市便出現調整,境內外惡劣的市場環境以及上市公司竭澤而漁式的融資行為,導致股市不堪承受之重,也導致投資者失去了信心。在股指大幅下挫的背景下,個股同樣未能幸免,但也有例外出現,多倫股份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堪稱多倫股份的“翻身之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多倫股份并沒有優異的表演,但因為涉“礦”傳聞,從6月23日起,多倫股份展開了一輪凌厲的上漲走勢。短短的34個交易日,其股價便從5.76元飆升至14.60元,漲幅高達153.47%。而在股價瘋狂的背后,多倫股份大股東多倫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倫投資)的大肆套現也一發不可收拾。
定期報告顯示,去年底與今年一季度末,多倫投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均為12431.44萬股,占已全流通的多倫股份總股本的36.50%。此后,大股東減持的消息不斷傳來。至6月底,多倫投資持股10533萬股;到了9月13日,大股東持股下降為8951.61萬股;9月21日的公告顯示,多倫投資的持股進一步下滑至7248.78萬股,占比21.28%。公告同時表示,未來12個月內,其不排除有繼續減持多倫股份的可能。
盡管在半年時間內多倫投資減持了41.69%的股份,但其仍然穩坐第一大股東的“寶座”。而多倫投資的套現行為,市場亦懷疑多倫股份實際控制人欲通過減持實現金蟬脫殼。事實上,多倫投資的減持套現并不是最具“特色”的,ST梅雁大股東梅雁實業的減持,才是真正為投資者上了一堂全流通的風險課。
資料顯示,從2007年11月7日至本月9日收盤,梅雁實業累計出售所持ST梅雁股份2.5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3.4%。減持之后,梅雁實業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4170萬股,占其總股本18.98億股的2.197%,并且仍為第一大股東。持股不到2%,居然也能占據“老大”的位置,這樣的事情真實地發生在A股市場身上。
截至二季度末,ST梅雁第二大股東持股不過區區405萬股,十大股東中其余八大股東都是自然人股東,如果梅雁實業繼續減持棄“殼”而逃,ST梅雁極有可能變得群龍無首,如此狀況并非不可能發生。那么,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如何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又有誰來保護?
股改之后意味著全流通的來臨,也意味著上市公司流通股份的增多,同樣意味著股價風險的放大。如果上市公司主營不振,業績表現平平,大股東就存在套現后拍屁股走人的可能。如此,大股東在獲得資本溢價獲利出逃后,剩下的就只有中小投資者在其中苦苦掙扎。或許中國香港市場的案例更能說明其中的問題,在香港市場掛牌的思捷環球的大股東在大肆減持之后,其股價也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從最高時的133港元跌至目前的12港元左右。
多倫股份以及ST梅雁大股東的減持行為,應該引起投資者的警惕。最近兩年來,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大股東大肆減持的現象不斷增多,上市公司大股東與高管股東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留給中小投資者的或許是“一地雞毛”。關于這一點,以自然人股東為主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更須引起注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