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8 01:08:43
從人口數量上計算,四川省石棉縣12萬的人口數在中國只算小縣,但從水利資源來看,是名副其實的 “大縣”。公開資料顯示,長江的主要支流大渡河橫穿全縣,境內長度達36公里,此外,集水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有楠埡河、小水河、松林河、田灣河等27條支流,天然徑流量27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450萬千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據最新水利普查數據顯示,在34公里長的小水河上,就有28座電站,開發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記者在石棉縣當地采訪發現,這條“最密水電站”河流上的水電站,有六成左右都沒有環評手續,卻開發運行多年。
34公里河道28座電站沿著石棉縣城向西北行駛7公里,是小水河與大渡河交匯處,34公里長的小水河,自西向東流入大渡河。
在此不遠處,就是小水河第一座水電站——小水河河口水電站,裝機容量約800KW,再從兩河交匯處沿著小水河溯流而上,就是石棉縣小水河一級電站,其裝機容量3160KW。然而,讓記者驚奇的是,在流入大渡河時河面寬闊的小水河河水,在小水河一級電站以上水量驟減,大部分河灘上裸露著巨大的石頭。
集水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的小水河,為何河水變得稀少呢?自小在小水河長大的楊師傅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河里的水都被引到山上了,拿來發電用。”小水河一級電站的背后,紅色的大管道從高約數百米的山脈引入電場,在綠色樹木的背景下,很是刺眼。
楊師傅告訴記者,像這樣的水電站,在小水河上多得數不清。小水河到底有多少水電站?為了探其究竟,記者花了一整天時間,從小水河與大渡河匯流處一直追溯到其源頭。
從小水河一級電站前進約一公里,河道旁邊又出現了一個電站,沒有名字,發電機發出巨大噪音。繼續向前,又相繼出現了小水河二級電站、桐子林電站、梅家溝等數家電站.這些電站規模都很小,建在緊靠河道的約5~10米高的小樓內,2~4名工人在現場值班。
離梅家溝電站不遠,就是小水河流域最大的電站鎮龍電站。據雅安市環保局網站的數據顯示,該電站于2000年4月建成發電,投資額4425.38萬元,裝機容量7500千瓦,為徑流引水式電站,設計引用流量4.26m3/s,利用水頭223m。相比而言,鎮龍電站在國內規模并不大,但比小水河上的第一座電站“小水河河口電站”大近10倍。
再沿河繼續向上游走,山路愈發陡峭,很多路段的坡度超過了60度,可見小水河流域的落差之大。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這一路還有金洞子電站、華文電站、康順電站、兩叉河電站、大中營電站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電站,初步統計多達28座。
部分電站“蝸居”村莊一名水電站工人告訴記者,這些電站基本都是通過幾千米或幾百米的導流渠,把上游河水導入到下游山頂或者山腰,然后從山頂或山腰修一根直徑1~2米的鐵質管道,直接接入發電機。
記者看到,這28座電站幾乎是“首尾相連”,在沿河的很多路段,一眼望去,能看到好幾座電站,基本是一家排出的水通過修建的渠道或管道,又接入下一個水電站。
就這樣,小水河僅有的河水,被一個又一個電站引入又排出,排出又進入,反反復復使用。結果是,河道被“改道”,留下光禿禿的石頭散落河道,河道成為群山中難得的平地,許多高耗能工廠在河道上誕生。記者粗略統計,在小水河河道上新建或已建的各種工廠,已有10余個。
更讓人吃驚的是,像鎮龍電站、金洞子電站、馬河壩電站、華文電站等,距離當地農戶還不到20米,甚至部分電站就建在村莊中央。“魚沒有了,鴨子也不能多養,玉米地也澆不上水”,小水溝麂子坪村一位村民表示。據了解,這28座電站大部分“蝸居”在麂子坪村,據當地政府的統計,麂子坪村的農民2010年人均收入還不到3000元,而四川省農民人均收入為5140元。
多為私人投資管理在小水河兩岸的山上,一道又一道因修建引水渠道、管道而被破壞的山體隨處可見,挖渠道留下的石頭裸露在陽光下。干枯的河道,大片植被破壞,令生態受到威脅。
8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安順鄉鄉政府水利院拿到的一份資料顯示,小水河的28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約5.3萬KW,平均每座約1900KW,其中3200KW以上有7座,500KW以下的微小型水電站有6座。
這份資料顯示,28座水電站的投資代表人多達21個。其中,有5座隸屬于石棉縣興源電力有限公司,分別為鎮龍電站、小水河二級電站以及小水河一級電站、福利電站和河口電站。興源電力有限公司代表人為孫武紅。
誰投資修建了這些發電站?興源電力公司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四川工商局企業管理系統查詢到,興源電力公司注冊資本100萬元,主要經營水利發電,注冊地址為電力路31號。記者來到了石棉縣電力路31號,發現此地為當地電力公司辦公大樓。不過,據保安和相關人士介紹,興源電力公雖然在此辦公,卻是私人公司。
據介紹,小水河的眾多電站中,只有不到10座為政府投資規劃。最大的鎮龍電站投資額約4500萬元,而裝機容量最小的華為電站,投資還不到200萬元。平均算下來,每1千瓦的投資約在6000~8000元。
低投入帶來的是高回報。據了解,小水河的這些電站一般接入縣網和省網,接入費用每度約0.2元,以3200KW裝機容量計算,每年發電量為1800萬~2000萬KW/小時,即每年發的電價值200萬元,而3200KW的投資額約1000萬~1200萬元,5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一位運營近10年電站的老板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收回成本之后,每年可帶來投資額6%~10%的回報。
18座電站無環評手續按程序,要在石棉縣境內修建一座水電站,須有初步設計、可行性報告、環保評測、安全評測等手續。目前石棉縣發改局承擔著縣內小水電的管理職能。
8月3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石棉縣經濟改革和經濟商務局,該局水利股股長表示,“2010年以前,開發權都是掛牌出讓,由業主(水電開發者)摘牌取得開發權,然后找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初步設計報告,發改局(水電管理權限2008年由水利局劃撥到發改局)組織專家審查,然后報上級發改局批復。”
但是關于小水河上的水電站是否經過環保評測,石棉縣發改局相關人士表示不愿多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輾轉拿到了一份2006年10月由當時主管部門作的 《四川省石棉縣小水電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報告顯示,批準和審查核準報告的,均為當時石棉縣政府和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
據石棉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份報告是最新的有關石棉小水電開發的規劃報告,在“(河流)梯級水電開發環境制約及敏感因素統計表”一欄,記者發現小水河28個電站中有多達18個沒有辦理環評。
更讓記者驚奇的是,沒有辦理環評的電站中,包括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修建的幾座電站。部分2000年以后修建的幾座電站也未無環評手續。
對此,石棉縣發改局相關人士表示,部分水電站的確沒有環評測試,原因比較復雜。沒有環評手續,如何上馬的?該人士不愿多談,表示“正在補辦”。
據石棉縣發改局相關人士表示,根據規定,縣級環保部門沒有權限進行環保評測,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審批。
9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驅車6個多小時,來到距石棉196公里的雅安市。雅安市環保局辦公室的一位年齡較大的女性工作人員多次以局領導不在,拒絕采訪。
隨后,記者聯系了幾家沒有辦理環評卻運行多年的水電站負責人。
金洞子電站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截至2006年底還沒有辦理環評,電站距離村莊僅幾十米,在居民屋里可清晰聽到發電噪音。電站負責人對環評手續等問題不愿多談。
距金洞子電站約千余米,是川礦康順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也未辦理環評。相關負責人王國銀向記者介紹,“我們當時是從其他人手里收購的,收購來的時候就沒有辦環評。”他表示,“補辦環評手續相對麻煩,所以一直拖到現在”。
小水河所在的石棉縣安順鄉李姓副鄉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小水電站已經成為當地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行業。然而,根據規定,鄉政府無權參與這些小水電的日常經營管理,其主要職責是,每年汛期,對水電站設備進行安檢;每年召集各電站負責人,開2~3次會,討論、部署水電站安全生產”。此外,鄉政府“還有一個主要責任,就是協調矛盾,包括電站與當地村民,以及電站與電站之間”,“如果上一個電站用水過多,它的下一個電站就不能保證充足供水,在他們發生矛盾時,我們主動協調”。
對于小水電日常監管存在的問題,《四川省石棉縣小水電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指出,“目前,政府對水能資源管理還存在缺位現象,水能資源開發的監督、管理還有待加強,有些水電項目的開發不按流域綜合規劃的要求進行,部分水電站片面強調發電效益,不按流域水資源綜合調度要求運行,部分地區存在電力輸送行業壟斷現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