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0 03:44:35
昨日(10月19日),商務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今年前9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情況。數據顯示,1~9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866.79億美元,同比增長16.6%;但在9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0.45億美元,同比僅增長7.88%。
根據這一數據及此前公布的9月份外匯占款新增和當月貿易順差,9月當月僅有約151億美元的國際短期資金流入國內,較上月有較大回落。
歐盟投資今年首現負增長從投資來源地看,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持續增長;美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8.77億美元,同比下降9.88%,但投資降幅有所減小;歐盟27國實際投入外資金額41.84億美元,同比下降1.8%,也是今年首次出現對華投資負增長。
事實上,從今年4月開始,美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就已經開始出現20%左右的下滑;而歐盟27國從5月開始,對華投資從之前的同比增幅20%以上,迅速放緩至個位數。
財達證券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李劍峰認為,歐洲對華投資增速下降主要是受到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在銀行信貸能力受到債務問題拖累之際,歐洲資金還是首先會選擇留在歐洲,保證其總部經濟正常運轉,因而對外投資會縮減。
“歐債危機必然制約企業的融資能力,從而進一步制約企業對華投資的能力。”商務部研究院專家何曼青說,“然而,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中國吸引外資的總體情況不錯,即使下滑,對于現今處在整體調結構轉型時期的中國而言,也未必是壞事。”
反觀中國對外投資則是另外一種景象。1~9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對129個國家和地區的2526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 (下同)407.5億美元,同比增長12.5%。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特別提到,中國企業對歐投資也是中國政府積極促進的一個方向。中國企業對歐投資不僅豐富了中歐經貿合作內容,也為歐洲應對債務危機提供了幫助。最近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的幾個項目,受到了歐洲各方的一致好評。
國際資金流入放緩央行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新增外匯占款2473億元,較上個月環比下降34%,顯示了9月份或有少量跨境資金出逃的跡象。以兌美元匯率6.4計算則為386億美元,減去當月貿易順差145億美元及90億美元的FDI,則當月僅有約151億美元的熱錢流入,較8月份的數據減少了一半有余。
根據市場流行的算法,當月外匯占款由貿易順差、FDI和熱錢三部分構成,近年來我國月度FDI基本穩定在80億~90億美元;7月份,我國新增外匯占款2196億元,約343億美元,而7月份我國貿易順差和FDI分別為314.84億美元和83億美元,外匯占款與貿易順差和利用外資間的差額為負,這在近年來較為罕見,但外匯占款數據月度之間的波動并無太大規律可查。在8月份,這一差額又迅速擴大至328億美元。
“年內余下時間,中國的貿易順差將增加約800億美元,FDI流入的外匯資金約350億美元,因此,外匯資金總計流入的規模約在7300億元人民幣。”光大銀行資金部宏觀分析師盛宏清預計。
中國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宏觀經濟金融研究處副處長付兵濤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國際市場非常敏感,避險資金可能更多流向美國,畢竟近期人民幣NDF市場還是比較低迷,人民幣吸引力不算很大。國內緊縮政策持續、國際經濟增速放緩以及歐債危機對資金避險需要提升等,都是導致下半年資金流入放緩的因素。
央行壓力減輕今年上半年各月,新增外匯占款均在“高位運行”。1~6月份新增外匯占款分別為5016億元、2145億元、4079億元、3107億元、3764億元、2773億元。盡管各月波動較大,但均保持在2000億元以上,上半年累計新增外匯占款達到20885億元,同比增長62.8%。而央行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被看成是對這些洶涌而入的流動性的被動吸收。隨著8月份以來CPI數據呈環比下降的態勢,以及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的減少,央行暫停了密集的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率調整。而外部流入資金的進一步放緩,也使得貨幣政策操作有了更多的余地。分析人士認為,央行會更多啟用匯率和公開市場工具來調節市場流動性。中投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新增外匯占款大幅減少減輕了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壓力,這促使短期公開市場操作成為央行進行貨幣調節的主要方式。
盛宏清表示,公開市場10月份到期資金量將有3770億元,處于適中水平。考慮到年內剩余時間商業銀行超額備付低下,央行僅使用央票和正回購進行滾動操作,即可將銀行間資金面控制在松緊適度的水平。
另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也隨之減緩。截至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3.2萬億元,三季度增長41.92億美元,其中9月份當月外匯儲備減少608億美元。這是去年5月份以來,外匯儲備首次出現月度負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