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1-11-04 19:37:46
新華網廣州11月4日電 廣東南海近日發生一起早產兒“被死亡”事件。醫院不僅違規助產,而且輕率判斷新生兒為“死嬰”將其棄于廁所。若非家屬堅持要看一看孩子,后果不敢想象。
早產兒“被死亡”事件暴露出醫院管理之亂,專家呼吁醫療行業加強監管,大力提高職業操守和操作規范。
孕婦多次呼救無人理 早產兒窒息被棄
早產兒的母親劉冬梅今年22歲,她和丈夫王海章都是江西吉安人,這是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劉冬梅懷孕期間一直在南海區紅十字會醫院進行檢查,B超和彩超都顯示孩子一切正常。劉冬梅懷孕32周時感覺腹痛,經檢查發現有早產征兆,于是遵從醫囑于10月23日住院觀察。
劉冬梅向記者回憶:“25日白天,我疼了一整天,也打了一天的吊針。26日凌晨3點左右,我覺得這種痛不正常,并發現出血,就馬上到處置室找醫生。值班的曹醫生讓我站著檢查了一下,開了點藥就讓我回去。過了一個多小時,護士才給我用藥。用藥之后更痛了,我老公就再去喊醫生,醫生聽過胎心之后說,小孩子很快就要出來了,之后就出去拿藥水。我感覺孩子的頭都出來了,醫生一看,說已經來不及了,然后讓身邊的兩個護士處理,自己走出了病房,之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都是兩個護士在接生。”劉冬梅說。
產下孩子后沒有聽到孩子的哭聲,劉冬梅著急地詢問孩子的情況,接生的護士告訴她,“你這樣生下來的孩子當然是不行的了。”劉冬梅頓時如遭晴天霹靂,“聽胎心的時候孩子還是好好的,為什么一下子就沒了呢?”她將噩耗告訴了丈夫,王海章一下子也懵了,在病房中大哭。
王海章說,他們按了2次鈴,親自去叫醫生叫了5次,但都沒有人理他們。“聽到孩子的死訊,我們起初都沒有質疑,因為他們是醫生。”聞訊趕來的姐姐、姐夫堅持要看孩子一眼,他們才在婦產科處置室廁所的地板上見到用塑料袋裝著的孩子。打開塑料袋的瞬間,姐姐王和平發現孩子的手腳在動,肚子一上一下,鼻孔里有氣泡冒出。她立即喊醫生施救,此時離孩子出生已過了半個多小時。
經過一周的治療,目前孩子的情況良好,沒有嘔吐等不適癥狀,只是CT檢查顯示腦部發育不良,但是孩子的家屬十分擔心孩子會留下后遺癥,畢竟孩子出生時窒息,又在冰冷的地板上呆了半個多小時才得到施救。
王海章說,事件發生后,院方從來沒有主動向家屬說明情況及道歉,只是說過免除醫療費用并賠償8000元,“我們要的不是錢,是真相,還有孩子的健康。”
相關人員停職調查
記者來到南海區紅十字會醫院,但院方對此事三緘其口,稱曹醫生上夜班不在醫院。婦產科主任黃利川承認護士是根據主觀經驗判斷孩子死亡,沒有使用任何儀器檢測,也沒有搶救。
王海章說,當晚醫生護士遲遲不見蹤影,院方對家屬的解釋是因為晚上藥房取藥不方便,而且曹醫生在搶救一個大出血的病人。但專家認為,導致夜間醫療救護力量薄弱的理由不在于人力不足,而屬于管理不善。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主任醫師陳安薇認為,人手不足是各個醫院都面臨的問題,但關鍵在于如何調配資源。很多產婦都是夜間分娩,因此要求助產士24小時在崗。按照正常的助產技術操作規范和助產技術服務基本要求,醫院必須有兩組醫務人員值班,包括助產士、產科醫生和產科主任,產科主任如果當時不在場,也必須15分鐘內趕回產房。
11月3日南海區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組織相關人員介入事件調查。南海區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常務副局長潘永桐說,當事醫務人員存在違反相關診療規范及工作制度的問題。按照規定,分娩不應由護士來操作,而應由醫生進行。而且,接產護士沒有按規定向醫生匯報情況,就判斷新生兒為死嬰,告知家屬情況后即把嬰兒與胎盤移放處置室?,F已責令醫院對產科主任、當班醫生、護士作出停職處理,接受調查。
部分單位將制度變成了“紙上的擺設”
許多醫療界專家對南海區紅十字會醫院錯誤的診治感到費解,認為從孕婦出現腹痛到發生新生兒窒息的過程中,哪怕有一個環節按照助產流程規范操作,都不會導致將孩子誤判為“死嬰”。
廣東省新生兒護理搶救中心南海分中心主任醫師張水堂說,中華醫學會制定了《新生兒復蘇指南》,根據操作規范,這個孩子出生時無呼吸、無哭聲、全身青紫,應該是出現了窒息的情況,需要立即進行復蘇。經規范復蘇10分鐘后,如果沒有心跳,沒有呼吸,才可以宣布死亡。但是,南海紅十字會醫院的醫護人員沒有經過任何搶救措施就輕易地判斷嬰兒死亡,有失其職。
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郭巍青認為,部分單位將制度變成了“墻上的裝飾”“紙上的擺設”,醫療部門制度及操作規范被架空,直接威脅到群眾的生命安全,后果十分嚴重。南海早產兒“被死亡”事件再次提出醫德醫風建設的重要性,“小錯不改必成大患”,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加強細節管理,將制度真正落實到醫護工作的具體內容當中。
陳安薇等醫療專家認為,衛生行政部門應大力推行管辦分離的制度改革,把行政管理的精力從辦醫院轉移到管醫院當中,對醫院實施更為常態化的監管,才能有效遏制此類事件的發生。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黃浩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