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5 01:18:44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續兩篇報道問世后 (《湖北金環再曝污染黑洞 排出廢水顏色漆黑》、《湖北金環業績虧損藏隱情 停產瞞而不報》),湖北金環(000615,收盤價5.83元)11月11日對此發布了澄清公告,將上述報道的內容全部予以澄清。
然而,記者在閱讀澄清公告后發現,公司所謂的澄清存在避實就虛、故意回避問題的嫌疑。在大量的證據面前,其澄清很難站得住腳。
《每日經濟新聞》整理得出,該公告還有四個疑問尚待解答:公告為何回避排污者的真實身份和與公司的聯系?環保投入具體構成如何?究竟是被環保部門勒令停產還是 “輪線檢修”?同業企業的漿粕價格 “創了歷史新高”,為何公司同期卻“售價較低”?
疑問1:為何回避排污者真實身份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實地調查中,湖北金環涉嫌黑液排放污染問題。對此,湖北金環予以澄清:上述描寫區域不屬于本公司設施。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金環沒有指明“設施擁有者”到底是誰。既然說不是自己的設施,那到底是誰的呢?
不過,澄清公告不敢說的內容,早有相關人員予以說明了。
早在11月9日下午,湖北金環一位自稱姓劉的辦公室主任給記者打來電話。在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劉主任表示,排出黑水的管道與金環并不相干,并同時指明“你們看到的黑液是湖北化纖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化纖公司)煤灰的沉淀池。”
對于這一說法,記者隨后也在采訪化纖公司一位自稱姓蘭(音)的女性工作人員口中得到了確認。該蘭女士一開始對記者表示,對此她并不知情,并表示要了解情況后再予以回復。1小時后,當記者再次撥打化纖公司的電話時,蘭女士表示,黑水是公司的發電廠排出的煤灰水,并非生產漿粕的化纖黑水,并一再強調公司排放經環保局檢驗合格,沒有污染問題。
無論上述黑水到底是煤灰水還是漿粕黑液。有兩個人承認了黑水屬于湖北金環的二股東化纖公司。
湖北金環的澄清公告對此竟然絕口不提,其又在試圖隱藏什么呢?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就算這個黑水的“元兇”是化纖公司,這也無法讓湖北金環洗脫干系。
首先,公司報告顯示,作為二股東,化纖公司為湖北金環提供水、電、氣、生產服務等。顯然,電廠的黑水與湖北金環依舊存在間接關系。
其次,2010年7月15日,湖北金環和化纖公司簽署《房屋、設備租賃合同》租賃化纖公司短纖生產線,租賃期3年。不過,2011年4月底,湖北金環以難以保持持續盈利為由,終止了租賃。顯然,在租賃期間(2010年7月15日~2011年4月底),湖北金環用了化纖公司的生產線,就應該對此產生的一切情況負責。
最后,2009年12月18日,湖北金環與化纖公司簽署《托管協議》,同意由湖北金環在化纖開發的授權范圍內對其生產經營權依法從事委托經營管理。而直至現在,湖北金環仍托管著化纖公司,對其生產經營負責。
上述證據證明:如果黑水來自化纖公司,湖北金環仍脫不了干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報曾在報道中追問,湖北金環既然托管了化纖公司,那么后者若存在污染問題,會與湖北金環無關嗎?但對這一問題,湖北金環在澄清公告中只字不提。
疑問2:環保投入如何體現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報道中,湖北金環3300萬元環保投入無法通過財報得以顯現。
對此,湖北金環予以澄清:2010年及2011年以來,公司環保投入累計費用為3300萬元。其中,2010年至今,公司財務報表顯示的環保投入發生費用為2300萬元,分別反映在在建工程和預付工程款科目。
然而,在建工程和預付工程款科目能體現出2300萬元的環保投入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此前的報道中就指出,2009年中期以來,公司在建工程科目中的 “長絲二廠堿性廢水治理項目”就一直沒有新的資金投入。
而從2010年年報起,公司在建工程就增加了一項——“短線原液浸漬技術改造”項目。但截至2011年半年報,該項目賬面余額也僅有261.9232萬元——這與2300萬元相去甚遠。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澄清公告中強調停產是 “技術改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2011年半年報中,在建項目確有“節能技改項目”一項,賬面余額從期初796.3596萬元增加至期末1399.1448萬元——看起來的確增加了約600萬元,但距離2300萬的總額仍有相當差距。
再看“預付工程款”科目。
首先,公司2010年年報和2011半年報均沒有“預付工程款”一項;
其次,在 “預付款項”科目中,2010年合并報表期末余額為6222.248萬元,較期初7253.7693萬元出現減少;2011年半年度的合并期末余額為4241.6027萬元,較期初余額6222.248萬元大幅減少。
公司簡單的一句環保投入體現在“在建工程和預付工程款科目”中,未免太籠統,根本無法核實。
值得注意的是,3300萬元對于湖北金環這樣一家虧損企業來說是筆很大的投入。為何公司不在任何公告中予以披露呢?再者,自己斥巨資投入環保,這是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體現,有必要“秘而不宣”么?
疑問3:“勒令停產”還是“輪線檢修”在《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中,湖北金環存在停產未進行公告等內容。湖北金環澄清公告顯示:為了環保技改工程的實施,根據襄陽市環境監管部門的要求,在備足后續自用原材料的基礎上,2010年5月底至2011年6月,公司對下轄制漿廠部分生產線進行輪線檢修和技術改造。
到底是“環保局勒令停產”,還是“輪線檢修和技術改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早在上述兩篇文章中就拿出了證據。
首先,襄陽市本地的報紙《襄陽日報》在2011年1月13日發表了一篇題為《市環保局對湖北金環劃出“硬杠杠”》的文章,文章原文指出:“去年5月27日,市環保局曾要求金環公司將其污染最大的制漿廠一車間停止生產,二車間的產量壓縮50%,制漿不超過45噸/天,以通過產品的限停產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顯然,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公司制漿生產線是在環保局的要求下停產的,停產的目的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這與澄清公告中“輪線檢修和技術改造”完全是兩個概念。
其次,湖北金環負責媒體宣傳的劉主任主動接受記者采訪時,最初也不承認公司生產線停產。但當記者告訴他《襄陽日報》曾對公司停產一事予以報道,并朗讀了相關段落給他聽后,劉主任便改口承認:公司確實停過產。他還強調:生產線是在環保局要求停產前,公司主動停的。
按劉姓主任的說法,既然是公司主動停產,為何他卻本能地否定停產一事?難道停產對公司影響很大?
疑問4:棉漿粕牛市緣何“售價較低”《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曾指出,湖北金環存在隱瞞篡改巨幅虧損重要原因的可能,并直指主要原材料漿粕的停產才是虧損的主要原因。
對此,湖北金環表示:因輪線檢修期間棉漿粕產量減產,2010年銷售收入減少6600萬元左右,減少虧損80萬元左右,分別占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的9.61%,利潤的6%。2011年前三季度銷售收入減少5500萬元左右,減少虧損270萬元左右,分別占同期公司產品銷售收入的9.64%,利潤的4.5%。由于市場原因,產品售價較低,輪線檢修實際減少了公司的虧損,考慮制漿廠輪線檢修和技術改造對當期財務數據影響較小,根據相關監管法律法規及規定,公司認為未觸及相關信息披露的要求,不需信息披露。
事實上,棉漿粕2010年的形勢非常好。
吉林化纖 (000420,收盤價4.97元)2010年年報顯示,“受粘膠新增產能帶來的需求拉升、短絨及進口溶解漿資源的限制供給不足,以及棉花、粘膠短纖大幅拉升的情況下,使2010年的漿粕價格步入了較快的上升通道,尤其是到11月份價格創了歷史新高”,“棉漿粕價格從2010年年初的12000元/噸,上漲到年末的20000元/噸~22000元/噸”,“由于主要原材料價格達到歷史最高價,原材料漿粕價格比粘膠市場售價上漲幅度超過72%。”
顯然,在2010年,棉漿粕是在漲價的,而且漲幅巨大。吉林化纖的棉漿粕業務也是盈利的,其毛利率高達18.3%——比粘膠長短絲業務的毛利率高出許多。
同是生產棉漿粕,為何湖北金環在澄清公告中的說法恰恰相反——棉漿粕“產品售價較低”,減產、減少銷售就能減虧?在同行同類產品取得較高毛利率情況下,湖北金環大幅虧損的原因恐怕只有停產才能解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