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4 01:23:31
2012年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事件是戰爭,但即使發生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也不會很大,因為戰爭仍然是可控的、局部的、短暫的。
每經編輯 何志成
何志成(經濟學家)
預測全球經濟很難,預測中國經濟更難。
為什么?首先是因為基礎數據鏈矛盾百出。比如中國的GDP數據,發改委內部掌握的數據與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差距很大;再如人均收入數據,北京市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數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236元,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8732元。按照這個收入水平,北京市居民大半年的收入也不夠買一平方米商品房。而國家統計局預測的2011年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也能夠達到5000美元,像北京、上海這樣的超級大城市和江蘇、浙江這樣的發達地區,城市人均收入最少應該是平均數的翻倍,可以達到10000美元,即63000元人民幣左右。
很顯然,北京市的統計數據偏低,而即使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偏低,它無法說明中國的消費率、投資率、企業擴張速度。中國的居民收入僅僅涵蓋工資性收入,沒有完全涵蓋獎金,更沒有財產性收入統計,而中國的灰色收入比重也許是全球最大的。有統計,中國的基本建設支出中有30%以上形成灰色收入,進入關系人腰包。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理解為什么北京市和全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型城市都車滿為患。2012年元旦臨近的北京市,消費者買了電視機等大件商品要推遲十幾天才送貨,可見中國的消費能力非同凡響。在物價高企、日常生活費高漲的背景下,居民消費能夠保持如此旺盛,說明實際收入應該是統計局公布的一倍以上。
預測中國經濟很難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各級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強度是很大的。分析2012年中國經濟大趨勢,首先必須分析宏觀調控的大趨勢,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個“穩”字概括了一切。不能準確預測,還是要按照大的邏輯順序進行推理式的預測——先預測國際,預測大事件、大趨勢,再預測具體的數據。
我對2012年全球經濟的預測是前低后高,歐債危機在2012年上半年真實爆發是大概率事件,其引信是包括法國等一線國家信用被降級,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國的債券收益率飆升,直至出現違約。歐元兌美元因此將跌至1:1.25以下。歐元下跌,非美貨幣、黃金都會下跌,其中黃金有可能跌至每盎司1400美元以下,美元兌日元將先跌后漲;商品貨幣也將出現10%左右的跌幅。
2012年外匯市場最大的投資機會是兩個貨幣,上半年專攻歐元,同時逢高建立日元空倉。估計下半年日本債務危機將被市場炒作,日元是2012年下跌最大的貨幣。
2012年,美國經濟在主要大國中將一枝獨秀,同時也是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德、法、日以及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將受到中國經濟下行調整的影響。但下半年全球經濟將在美國和中國的帶領下強勁反彈。
2012年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事件是戰爭,但即使發生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也不會很大,因為戰爭仍然是可控的、局部的、短暫的。
全球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應該反過來說,即中國經濟將影響全球。在201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仍然會受到房地產調控力度不減的影響,房價一路下滑,打壓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中國經濟難有新的增長點,因此會一路低迷,GDP增速最低將跌至7%附近。為了避免宏觀經濟下滑過快,2012年初,貨幣政策會相對放松,一季度貸款會猛增,但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不大,因為房地產行業仍然被調控。唯一可能被刺激起來的是A股市場,滬指一季度有可能看到2800點。
A股市場2012年表現會很讓人吃驚,年初的上漲在經過二季度的調整之后,有可能迎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微調的利好,金融股、地產股將引領股市繼續上漲,滬指可能會輕松突破3000點大關。但是,好景不太長,3000點以上應該是逃命的機會。
2012年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仍然會受到通脹率大幅度波動的影響,預計年初CPI增速會回落到3%附近,然后一路上行,下半年會看到6.5%。不僅農產品價格上漲,輸入性通脹也會再來,能源價格將領漲CPI。而CPI上漲過快,將使宏觀調控再度趨緊,貸款閘門又會“關閉”,流動性泛濫再度演變為流動性枯竭。經濟增長因此歇火。中國經濟前低后高,然后再度下行,最高點應該在9月出現,全年平均能夠達到8.3%——而這個GDP增速應該是多年以來最真實的一次。
目前,我只相信三個數據:海關稅收、銀行業存貸款、股票市場活躍度(每月有交易的賬戶和交易量)。這三個數據應該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總之,2012年的全球經濟是疾風驟雨頻現的一年,中國經濟是艱難求穩的一年。投資者有機會,但卻不能貪婪。要知道2012年風險很大,而且未來幾年風險都很大,因此要懂得乘反彈之機離場,包括賣房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