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1-04 10:24:30
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表示,中國將汽車整車制造條目,從利用外資鼓勵類中刪除,不會影響現有的汽車合資企業。
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日前對外發布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2007年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同時停止執行。
本次《目錄》修訂,考慮到國內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要求,將汽車整車制造條目從鼓勵類中刪除,納入允許類;在鼓勵類增加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等條目。
新《目錄》發布后,有國外媒體稱,中國收緊外商投資汽車產業政策,將降低對汽車行業中外資的支持。其實,這是一種誤讀。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將汽車整車制造條目從利用外資鼓勵類中刪除,是由于中國整車制造能力已經有些過剩,整車企業過多。這是根據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作出的正常調整,不存在收緊的問題,也不會影響現有的合資汽車企業在中國繼續經營。
中國整車企業過多有產能過剩風險
目前國內汽車整車企業有130多家,是世界汽車大國中最多的。前十家國內汽車集團產銷量占83%左右,其余企業僅占17%的市場份額。最近兩年,汽車業兼并重組只有長安重組昌河哈飛、廣汽重組長豐和吉奧,總體步伐還是嫌慢。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大而分散的局面始終未能解決。因此,嚴格控制新增整車企業已然成為一項共識,對外商投資也不例外。
由于前兩年國內車市形勢好,汽車廠家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擴大產能計劃,一些新建項目可望在今明兩年投產。隨著車市增幅放緩,一些廠家的新增產能可能會放空。從遏制汽車產能過剩出發,對整車項目的審批這兩年一直在收緊。但這并不意味著收緊外商投資汽車產業的政策,只是引導外資投向更有市場前景、投資回報更高的項目。
汽車產業利用外資政策并未改變
利用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核心。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汽車領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跨國汽車巨頭相繼在中國設立了合資整車企業,還吸引了大批汽車零部件巨頭來華投資設廠。這些合資企業,帶來了技術、資金和車型,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國產轎車70%是由合資企業生產的,利潤最為豐厚的中高端轎車,基本上是合資企業的天下。外商投資汽車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在中國生產銷售,中國已經成為大眾、通用等跨國汽車公司全球最大的市場。
隨著中國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新車市場。中國生產的車型和品牌也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國汽車進入后合資時代的今天,中國繼續歡迎外資進入中國汽車領域,但是不能沿用以前的模式。在汽車后合資時代,中國政府鼓勵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設立汽車研發中心,投資汽車關鍵技術和零部件。
引導外資投向汽車關鍵技術和零部件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新《目錄》一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加了鼓勵類條目,減少了限制類和禁止類條目。同時,取消部分領域對外資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條目比原目錄減少11條。二是促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將高端制造業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促進外商投資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三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外商投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四是促進服務業發展。積極引導外商投資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五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新《目錄》鼓勵類第十九項“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詳細列出了鼓勵外商投資的項目,包括:汽車發動機制造及發動機研發機構建設、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及關鍵技術研發、汽車電子裝置制造與研發、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
上述項目包括升功率70以上的汽油發動機、雙離合變速器等一系列中國汽車產業短缺的技術。由此可見,中國并未收緊外商對汽車產業的投資,只是把投資重點從整車制造轉向汽車關鍵技術和零部件。
(本文來源:新華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