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4 01:31:05
當歐盟官員表示將在本月底正式啟動對伊朗石油禁運后,很多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為這樣做的后果很可能是,伊朗報復性切斷霍爾木茲海峽,直接導致油價火箭發射。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鐘舒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實習記者 鐘舒
當歐盟官員表示將在本月底正式啟動對伊朗石油禁運后,很多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為這樣做的后果很可能是,伊朗報復性切斷霍爾木茲海峽,直接導致油價火箭發射。但就在決定伊朗石油命運的歐盟外長會議前1周,歐盟卻突然表示伊朗石油禁運可能會推遲6個月實施。這樣的戲劇性轉變,直接在盤中將國際油價砸向100美元下方。
接下來,油價還會“顫抖”嗎?
石油進口國分歧致禁運推遲
歐盟與伊朗石油禁運的故事還要追溯至去年11月。當時,由于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顯示伊朗正在研發核武器,美國和歐盟就開始探討對伊朗制裁的可能。去年12月初,在布魯塞爾一次會議上,歐盟各國外長計劃將伊朗加入禁運黑名單,以迫使后者放棄可能存在的核計劃。今年1月4日,事態再次嚴重。據歐盟外交官透露,月底很可能會出臺正式的對伊石油禁運措施。
有分析人士稱,石油禁運本身并不可怕,因為即便伊朗停止向歐盟每日出口45萬桶原油,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還有150萬桶的剩余產能,完全可以應付因為制裁伊朗帶給歐洲的缺口。此外,利比亞剛剛恢復石油生產,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可怕的是,伊朗曾威脅一旦遭到禁運將切斷占全球原油運輸量20%的霍爾木茲海峽,其結果是立即推高供應缺口至1600萬桶,這一數字將遠遠高于全球能夠動用的剩余產能。
油價的表現已足夠說明市場的恐慌。據統計,截至昨日(1月13日)15時53分,美原油2月合約報99.97美元/桶,漲幅0.74%。自去年11月至今,該合約油價最高攀升至103.73美元/桶,最高漲幅達到13%。值得一提的是,高盛本周一還發報告稱,石油是今年最被看漲的三種大宗商品之一,可能爆發的伊朗與美國、歐洲沖突以及趨緊的基本面將大幅推高油價。預計布倫特油價年底有望升至127.5美元/桶。
但事件很快卻發生了令人難以預料的變化。日前,歐盟一位官員表示,為讓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有時間尋找替代油源,歐盟對伊朗石油禁運可能被推遲6個月。這位匿名官員同時透露,這項禁運制裁需在1月23日召開的會議上獲得歐盟27個成員國外交部長的認可,其內容或包括針對意大利的豁免規定,以便于伊朗償還意大利最大石油公司埃尼(ENI)的債務。另外,針對石油產品的禁令則將于較早時候啟動,大約是在各國外交部長同意禁運的3個月以后。消息公布后,紐約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油價盤中最低跌至98.5美元。
那么為何歐盟會突然推遲禁運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伊朗石油進口國對禁運的分歧是最關鍵的因素。資料顯示,伊朗每天出口250萬桶石油,其中33%輸給歐洲。2011年上半年數據表明,中國是最大客戶,每天進口54.2萬桶,隨后是日本,進口34.1萬桶。伊朗在歐洲最大的客戶是意大利,每天進口18.3萬桶。有媒體報道,美國財長建議中國參與制裁伊朗,并未獲得中方承諾;而日本也只是表示,將有計劃地“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另外,印度則明確表示,將繼續與伊朗進行石油交易。
廣發期貨資深原油研究員張卉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推遲禁運最大的理由就是牽扯利益方太多。除亞洲國家外,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均承擔較多債務負擔且缺少美元,而正因為伊朗石油是用歐元而非美元結算,進口伊朗石油不會推高上述國家主權債務負擔;其次,在中東產油國中,伊朗和沙特油價是最低的。但沙特是用美元結算且配額有限,故如果換其他國家進口,很可能會推高進口成本;再次,從企業層面講,很多歐洲企業已與伊朗簽訂了數年合同。比如意大利Saras、ERG和Iplom,希臘Hellenic和西班牙Repsol均可能延長與伊朗2012年原油供貨合同,或堅持其與伊朗的長期供貨合同等。
油價恐短期回調
那么,當伊朗石油禁運不再會被立即執行時,油價又將如何反應?我們找到了短期影響油價的3個關鍵詞:霍爾木茲海峽、供需缺口和美伊沖突。
首先從霍爾木茲海峽因素看,伊朗關閉該海峽的可能性將隨著原油禁運推遲而下降,這也將削弱支撐油價走高最重要的力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全球重要產油國都集中在波斯灣沿岸,而霍爾木茲海峽正是波斯灣進入印度洋的唯一出口,近40%的原油及原油產品由此輸往全球各地。正因霍爾木茲海峽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伊朗發出將其關閉的威脅后,就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一旦未來霍爾木茲海峽形成沖突,必將引發市場的短暫恐慌,從而令國際油價短線沖高。美國一家智庫近期發表的報告更預測,一旦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30天,國際原油價格將暴漲至每桶300~500美元/桶。
其次從供需結構看,現在石油供給并不緊張。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去年12月報告顯示,OPEC國家2012年的原油供應將比2011年小幅增長,預計達到平均每日2981萬桶。雖然中東及北非等原油主產區持續不斷的動蕩導致油價面臨很大上漲風險,但利比亞石油生產的恢復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一風險。利比亞的原油供應自去年9月開始恢復,日均產量已從去年10月份的35萬桶增至11月份的55萬桶。EIA預計在2012年第1季度,利比亞的原油日均產量將上漲至90萬桶,到2012年年底該數字將進一步增加至120萬桶,而戰前該國的原油日均產量為165萬桶。
同時,EIA預計非OPEC國家2012年石油供應增長將更快,日產出將達到平均每日5330萬桶,其中,美國石油供應增速將領先。本周三 (1月11日)EIA公布的數據就顯示,截至1月6日,美國原油庫存增加496萬桶,至3.3465億桶,遠高于市場預估的增加80萬桶。EIA同時稱,加拿大、中國和哥倫比亞的日產出將分別以10萬桶或更高的平均年率增長,另外巴西的石油日產出由于海上產出的擴張也將增長19萬桶。
而從需求面看,各大機構均下調了全球石油需求預期。其中,IEA預計2012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將達9030萬桶,比上月預期低20萬桶。OPEC則預計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量日均增長110萬桶,低于此前預計。若上半年美國和中國經濟表現遜于預期,那么需求可能會更低一些。
“國際油價短期需要調整,預計紐約WTI油價將跌至90美元附近,”張卉瑤認為,“這里有兩個關鍵原因。首先現在原油是供大于需。2011年第4季度全球原油剩余產能是300萬桶,因利比亞復產,預計2012年將達到410萬桶;其次,美伊爆發戰爭概率極低。根據原油期權數據顯示,未來布倫特油價沖高至200美元的概率僅4.1%,主要預測值均集中在110美元附近。盡管如此,由于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加上全球流動性充裕(很多對沖基金均通過拆借資金來做原油),仍看好中長期油價。”
最后是美伊沖突。由于高額的財政赤字和敏感的大選年因素已使美國采取武力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增長緩慢。2011財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更是高達約1.3萬億美元,為連續第3個財年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已成為美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奧巴馬政府為削減財政開支,兩黨達成了一個計劃,在未來幾年削減3000億~5000億美元的軍事開支。事實上,過去十年中的兩場戰爭已耗費了美國近一萬億美元的財政支出。另外,由于美國大選年的敏感性,奧巴馬為保連任,不太可能在戰爭問題上激進,因為其第一個四年任期的外交政策已經清晰地表明,美國正在努力從兩場中東戰爭(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中抽身而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