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9 01:14:51
周俊生
2月8日,進入主板發審委進行過會審核的冠華股份,由于被揭露出有重大造假嫌疑,因此毫無懸念地未能獲得審核通過。但是,冠華股份上會被否,并不能證明發審委所進行的審核工作是多么的準確,反而證明這個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對企業上市握有生殺大權的重要機構,其所進行的某些審核工作,很難擺脫走過場的結局。
這是因為,這個冠華股份已是“二進宮”。2010年6月23日,這家企業首次上會接受審核,但不幸被否,被否的原因是它下屬的多家子公司存在突擊入股的嫌疑。本來,這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在它之前,好多有突擊入股現象的企業都成功地通過了審核,那些有權有關系的突擊入股者,都由權力賜予的IPO而光榮地成為 “先富起來的人”。但是,輿論注意到了這種現象,并對此作出了猛烈的抨擊,因此當時的發審委也加強了對突擊入股的審核,冠華股份正是因此而被拿下。經過一年多的股權清理,冠華股份再次向發審委提出過會申請,而發審委也笑納了它的申請。
然而,市場卻從冠華股份兩次公布的招股書中看出了重大問題。在2010年公布的舊版招股書中,冠華股份表示一些有突擊入股問題的子公司與發行人、實際控制人、董事和高管均“不存在關聯關系”;而在此次公布的新版招股書中,卻又說多家子公司與冠華股份領導成員中的各色人等,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重大關聯關系,這就證明舊版招股書中存在重大虛假記載。而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盡管發審委在2010年否決了它的過會申請,但對這一虛假記載卻毫無察覺。今天,面對冠華股份的新版招股書,發審委也沒有能及時看出它存在的這一重大問題,如果沒有媒體在關鍵時刻將問題揭出,冠華股份很可能就如愿過會了。
發審委未能審核出一家企業在申請材料中的造假問題,這未免讓它尷尬。但是,仔細想想,當冠華股份信誓旦旦地說那些突擊入股的子公司“不存在關聯關系”的時候,發審委又拿什么來發現它說的是假話?不知道冠華股份為什么要自曝造假,現在它一定是連腸子都悔青了,為什么不把造假進行到底呢?也許是它沒把造假太當回事吧?它也確實可以不把造假當回事,因為它確實已經成功地走到了最后一個關口,現在功虧一簣,全怪媒體的多嘴多舌啊。
冠華股份從2010年的造假到今年的自曝造假,這整個過程證明了某些時候IPO審核制度只能是走過場。盡管我們可以相信發審委的組成人員一個個都是“根正苗紅”,絕不會故意遷就或者隱瞞被審核企業的問題,但是,他們畢竟也是肉眼凡胎,要他們在一個時間很短的發審會議上看出一個公司是否存在造假問題,這個要求無疑是不現實的。前幾天,證監會公布了IPO審核的程序,據稱一共有10道關口,看似嚴格,但其實這些關口只是形式上的,審核的內容大都只涉及文本制作。一個公司只要在文本制作上認真一點,不演出我們已看過多場的“烏龍山剿匪記”的滑稽戲,要把造假瞞過去,其實是不難的。在發審委已經否定的一些申請企業中,確實有一些是由于申請文本制作的不嚴謹。發審委實在是太累了,像語文老師一樣,還要訂正申請企業的文字錯誤。
根據證監會最近公布的數據,正在發審委門外排隊候審的企業一共有500多家。面對浩浩蕩蕩的IPO申請大軍,要求其深入了解每一個申請公司的實際情況,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發審委的審核,很難擺脫走過場的尷尬。這種走過場的IPO審核,并不能向投資者提供合格的上市公司,只是增加了企業的上市成本,而蒙混過關的造假企業反而因此得到了權力的“保護”。冠華股份因自曝造假丑聞而過會失敗,但是更多的企業一定比冠華股份聰明,今天混跡于市場的那些上市公司,誰能保證其中一個也沒有類似冠華的問題?看一看一些公司在上市以后業績急劇下降,與其招股書中的承諾形成了“冰火兩重天”,其造假的嫌疑已經昭然若揭。
通過審核來發現IPO中的造假行為,已被實踐證明成功的幾率很低。要改變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審核工作進一步加強,而是要反過來,讓IPO企業接受市場的審核。一定有人擔心,如果這樣做了,類似冠華股份這樣的造假企業不就如魚得水了嗎?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在審核制度之下,造假企業并不像一條被拋到岸上的魚那樣只能渴死。我們應該相信市場的力量,相信投資者的眼光,當IPO企業失去了權力的屏障,它們就被置于整個市場的監督之中,不僅造假會被無情地揭露,而且也難以借著“市場化”的幌子高價圈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