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2-21 09:58:46
2007年8月獲批成為國內上市公司中第一家進軍直銷領域的企業,哈藥集團的直銷業務在漫長的爭議聲終于正式被工商部門立案調查,或將面臨著全面叫停的危險。
每經記者 陳時俊 發自上海
2007年8月獲批成為國內上市公司中第一家進軍直銷領域的企業,哈藥集團的直銷業務在漫長的爭議聲終于正式被工商部門立案調查,或將面臨著全面叫停的危險。
根據本月17日哈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哈藥股份(600664)公告顯示指出,“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屬分公司黑龍江銷售分公司與子公司哈爾濱哈藥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于 2012 年 2 月 16 日,向哈爾濱市工商局反映兩家公司存在直銷業務不規范運作情況。”次日,哈爾濱市工商局通知兩家公司,其已決定對兩家公司所反映的情況進行立案調查。
公司主動“坦白”
17日公告當日,哈藥股份的股價驟跌收報4.03%,而經歷了周末的調整,昨日開盤后依舊延續了下挫的態勢,最終收于7.76元,跌幅為1.27%。
看似哈藥集團方面的主動坦白直銷業務操作不規范的姿態,實則背后是哈藥集團面對有關部門的壓力而不得不為的應對。據悉,哈藥集團下的健康產業公司已經從去年11月開始停止原業務模式,重新考慮推行店鋪經營模式。而業務模式的突然改變預計將引發經銷商集體退貨,由此而來的損失被指將達2.8億元。
對于退貨損失給上市公司帶來的長期影響,曾任哈藥集團制藥總廠辦公室秘書的林本松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直銷業務的去留和決策細節都是有哈藥集團層面負責,上市公司方面不方便進行回答,一切都是以公告信息為準。”
而哈藥集團宣傳部部長高也則對于集團直銷業務被迫轉型一事向記者表示,“暫不方便接受采訪。”哈藥方面似乎一時之間陷入了沉默。不過根據此前業內人士的分析,如同國際四大日化直銷企業之一的雅芳在華業務受阻的原因一樣,被指屢屢游走在直銷與非法傳銷之間“灰色地帶”的哈藥,此番再度整改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
由來已久的哈藥直銷之殤
早在2007年曾經被哈藥集團定位為“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的直銷業務如今卻成了公司沉重負擔和審查壓力的最大來源。2006年8月,哈藥集團正式向商務部提出直銷牌照申請,到2007年8月獲批、2009年12月1日正式宣布開始直銷試運行,開了國內上市公司中的先河。
而相比雅芳、安利、康寶萊等日化行業洋品牌而言,2009年進入直銷領域的哈藥所面臨的行業環境更為成熟和嚴格,同時緊鎖在目前雅芳、安利頭頂上的“傳銷質疑”也讓哈藥屢受詬病。
開放直銷業務僅半年,2010年6月哈藥就經歷了一輪規范整頓,不得不暫停新會員加盟手續。而如今再度陷入調查整改風波,所受影響則可能更為深遠。高也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公司的直銷業務的確處于轉型期間,原先的電子商務模式不好管理,未來將改為實體店鋪式。這期間,原有的經銷商面臨轉型,有的不愿意做店鋪,所以發生了退貨。”
而有其地區經銷商對外表示稱,受到直銷業務暫停,且不知會否重啟的影響,大批經銷商開始考慮自身退路,其中退貨離場是很多人的選擇。“經銷商可以自愿要求退款。如果產品用完了,可以拿到原價值80%的退款。”
轉軌至店鋪銷售能否彌補損失?店鋪前期投入的大量資金也許就是哈藥下一個不得不解決的棘手問題。
滑向叫停邊緣 哈藥謀劃新支柱產業折戟
據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顯示:哈藥招募直銷員的范圍僅限我國黑龍江省12個城市以及大興安嶺地區82個縣區,但在這些地區259名直銷員以外早已通過“會員”身份,偷偷將直銷隊伍擴大至千人以上。由此而來的退貨聲浪和調查風險將大為提升。
不僅如此,記者此前從哈藥健康產業官網查悉:其赫然在列的所售產品中就包括哈藥旗下貝興牌紅景天膠囊等產,而商務部有關規定,哈藥直銷牌照所被允許開展的業務只限銷售樸欣牌酸乳鋅口服液等15個保健品和化妝品。不難發現,其官網所展示的22個直銷產品中,部分明顯超出批準。
工商部門正式介入調查,令這兩年里“二進宮”的哈藥面臨“污染門”后的又一大輿論和業務雙重考驗。據業內人士指出,哈藥為打開直銷局面,在首批2000萬元現金投入后,先后投入了逾億元的資金取得直銷牌照。而“3億元啟動資金,3年內不求利潤”的巨大代價,以及“未來8到10年直銷業務銷售一百億元”的目標讓初涉直銷行業的哈藥變得急于求成,甚至忽視規則。
其實作為集團層面,對于新開展不久的直銷業務,在管理上也似乎顯得有些“有心無力”。在公司網站上就曾公開發文批評“部分人不按公司要求規范進行宣講,不經公司審核授權私自印刷制作宣傳資料和網站,向市場釋放虛假信息和所謂不實利好消息,干擾市場一線。”不僅是上述這樣的“類似傳銷”的行銷手法,其直銷員跨區域營銷的屢禁不止,也直接違反了我國2005年頒布實施的《直銷管理條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