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01:26:02
《每日經濟新聞》梳理提出有關資本市場的九大關鍵詞,字里行間傳達著2012年股市運行面臨的重要改變。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文藝
/“股民”關鍵詞/
強化回報 淡化融資功能
首提強化投資者回報
針對股民的部分,2012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強化投資者回報,這也是首次提到。
“強化投資者回報”頗值得推敲,首先讓人聯想到的是證監會去年底推出的強制分紅政策,稱要督促上市公司明確對股東的回報,切實加強對其紅利分配決策過程和執行情況的監管。這一制度率先在IPO公司中實行,要求擬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明確上市后的分紅方案。
有業內人士指出,強制分紅制度直指股市的命門,假設年利潤50%用于現金分紅的藍籌股才能擁有融資資格,那么藍籌股的老股東們將永久鎖定股票吃利息,保險,社保,產業資本就會大量涌入,由此占股市市值大半江山的藍籌股估值會上升。這有利于監管層近期不斷提到的對藍籌股的價值投資,以及長線資金入市。
強制分紅政策目前已在上市公司2011年年報中產生了效果,統計數據顯示,截止3月5日,已確定分配方式的332家公司中,有現金分紅能力的公司共計287家,其中239家推出了現金分紅方案,數量占比高達83.28%。而過去9年間,派現比例最高的2010年,也只有60%左右的上市公司實行了現金分紅。同時,這239家有現金分紅的公司,總共派現約18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55%,更創下近10年來新高。
2001年以來的歷年政府工作報告,有幾次提到保護投資者利益,但強化投資者回報并沒有提及,隨著各項制度的逐步完善,“融資市”的印象或許也將改變,“強化投資者回報”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就是一個轉變的強烈信號。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從政策針對性而言,強調投資者回報實際上是對當前證券市場中存在的負面問題提出警示,預期中長期過程中,政策改革將成為趨勢。
權益保護 重大改革的信號之一
強化投資者回報是2012政府工作報告針對股民提出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強化投資者權益保護。
通常意義上,加強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需要更為嚴格的監管力度。從去年底以來,證監會的一系列措施也表達了這一決心。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一次會議上振臂高呼“對內幕交易和證券期貨犯罪始終保持零容忍,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之后,證監會監管動作頻頻。
首先解聘第三屆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吳建敏,因其在任期間違規持有參與審核的股票;通報兩起內幕交易案;總結、公布了一批證券期貨違法大案;處理個別違規的保薦人代表。這都是對投資者權益保護的直接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次提到保護投資者權益還是在2005年。自2006年以來,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較多提到的是促進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對投資者權益保護并未提及,可見,股市穩定是過去6年的重點,而從市場表現看,過去6年經歷了大牛大熊,“穩定”的確是政府工作的關鍵詞。
有意思的是,2001年至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曾兩次直接提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一次是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稱“規范和健全證券市場,保護投資者利益”,另一次是2005年的“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恰恰在這兩年,證券市場都有重大改革,2001年B股向境內投資者開放,三板市場開始運行。2005年則是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投資者權益保護,市場人士認為,可以看成是2012年證券市場將有重大改革的信號之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