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03-13 01:30:53
把各界人士的發言結合在一起,銀行厚利是真,高薪是真,總資產回報率低是真,競爭能力有待考驗是真。
銀行本應為實體經濟服務,近年來在某種程度上實體經濟疲軟,各方努力促其轉型,而銀行憑借資金緊張大獲利市,頗有發“企業災難財”的味道。因此,與此前聲稱利潤高不同,全國“兩會”期間各大銀行高管開始集體哭窮。有羞恥心是好事,但不顧證據胡說八道則有失誠信。
3月12日,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所謂銀行“暴利”有些過分。他承認去年銀行系統利潤不錯,但認為是周期現象,而今年銀行業仍然面臨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應該說,總體而言,周小川的話比較折中,而一些銀行行長的話卻有強詞奪理之嫌。如果按照目前的金融模式,不僅實體企業生存艱難,連銀行的厚利也難以為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3月10日,在全國政協經濟組小組討論會上,銀行高管否認暴利,認為目前銀行業的高利潤主要得益于資產規模的擴張,其實總體資產回報率并不高。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認為,“銀行每年新增貸款7萬億元,要按12.5%資本充足率,銀行一年的利潤才1萬億元,8000億元補充資本金,剩下的要有分紅、成本等,大頭都給政府拿走了!”而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表示,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利差水平大體是2.5%左右,在世界范圍來看,中國銀行的利差偏低。3月9日,在深發展的2011年業績發布會上,深發展銀行董事長肖遂寧回應稱,“銀行業既非暴利,也非高利,目前銀行業資產收益率只有1%,而一般制造業這個指標能達到5%。”
毫無疑問,2011年銀行業利潤極高,否認這一點說明高管有意“選擇性失明”,失去了繼續討論的空間。銀監會統計顯示,至2011年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達113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凈利潤10412億元,同比增長36.3%。這一利潤增速遠遠高于去年1~11月24.4%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也高于去年24.8%的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
銀行業的總資產回報率不高也是事實,這與銀行的凈利潤大增并行不悖。由于銀行的總資產規模擴張過快,到2011年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達113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常態就是規模不斷擴張,利潤在資金緊縮周期不斷上升,但資本金缺口卻永遠如虎口大張,無法給投資者帶來回報。這也就是銀行板塊上市公司市盈率低、投資者興趣不大的根本原因,簡言之,他們的利潤建立在總資產大規模擴大的基礎上。因此,李稻葵將銀行比作 “只吃不拉”的恐龍,大而無當,亟需減肥。
銀行業的盈利模式也存在問題,經濟緊縮期的資金溢價是主要來源,沒有經過經濟周期的考驗,很難說利潤極高的中國銀行業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
讓相關的技術官員為儲戶、為貸款者說幾句話。原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德水表示,銀行的資本投資回報率高達實體經濟的20倍;而原央行副行長、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日前也表示,我國目前存款利率是3.5%,貸款利率是6.56%,息差超過3%,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吳曉靈所說的比較保守,沒有把貸款利率上浮等因素考慮在內,2011年全年,我國CPI比上年上漲5.4%;而最新調整的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為3.5%,實際存款利率為-1.9%。
銀行所獲得的資金溢價遠遠不僅于此,李德水調侃,銀行業在資金緊張時搞很多花樣,如咨詢費等亂收費、體外循環理財,表面上看存貸差沒有增加,但銀行的定價能力卻在實打實地上升。
2011年,銀行業非利息收入僅占19.3%,利息收入高達80.7%,當年銀行業整體的凈息差高達2.7%,比上一年的2.5%提高了0.2個百分點。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9個百分點,達到33.4%。據瑞銀證券估算,2011年商業銀行36%的凈利潤增速中,生息資產規模增長、凈息差擴張及非息收入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提供14、10及11個百分點的貢獻,另外成本收入比下降貢獻6個百分點的凈利潤增速;在不良率出現小幅反彈的情況下,銀行在四季度加大了撥備的計提,該因素造成4個百分點的負凈利潤增速。深發展銀行行長理查德·杰克遜表示,去年深發展的資產收益率也才只有1.07%,剛達到行業標準,“深發展的手續費收入僅占11.5%,而同行可以達到20%~25%,這也是證明深發展的增速快但基數太小了。”手續費、咨詢費、強行發承兌匯票等,都屬于變相的資金溢價,是銀行定價能力在資金緊缺時代大幅上升的敏感指標。
更重要的是,在資金寬松或者資金溢價下行時代,銀行的風險如不良貸款指標等上升,銀行需要提前準備,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一一列舉:“要補充資本金八千億元呢,還有各種費用,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這還是第一階段的,第二補充資本金的需求非常大,除了核心資本外,還有很多波位的需求,和不良資產分級有關。”
那么,到底誰承擔了成本呢?再融資方面,股民做了貢獻,發債,債券投資者做了貢獻,以前在不良貸款剝離上,納稅人做了貢獻。資本補充不斷,高薪我自拿之。各界人士沒有怨言才怪。
把各界人士的發言結合在一起,銀行厚利是真,高薪是真,總資產回報率低是真,競爭能力有待考驗是真——但這個巨大的恐龍群體,有可能無法禁受一顆行星的考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