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5 01:28:09
與深圳敢于公布負增長迥異,多地仍在執拗維持著數據飄紅。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數據造假不但不見式微,反有躥及多地之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河津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河津
與深圳市敢于公布“負增長”迥異,多地仍在執拗地維持著數據的飄紅。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數據造假不但不見式微,反有躥及多地之勢。
多地普遍采取的方法與山西河津數據造假方式大同小異,其造假的核心是,由當地統計局或經信局提前制定數據,然后交由企業填報。“企業一套表”制度并未能在源頭上扼制住數據造假的猖獗狀況。
3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箱里,收到了一份題為“3月產量和用電量”的郵件,發件人是某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正是這份郵件,曝光了某地統計數據造假的細節。
一份舉報郵件
上述郵件,標注了當地企業的當月詳細產值、銷售產值和用電量,其中,產值和銷售產值中,細分為同期累計和本期累計的具體數。
郵件中要求,產量及用電量根據單位情況填報,每月財務狀況表于次月3日后在一套表上填報,要求營業收入與銷售產值一致;產量與產值表于每月27日到郵箱查看返回數據,并在網上直報。
據當地一些企業統計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印證,每月27日,他們都將收到當地經信部門發來的數據,然后按此在數日后進行聯網填報。
為了印證這一說法,記者與當地一家運輸企業取得聯系。該公司統計員向記者轉發了當地經信部門制定的數據,情況與記者收到郵件的內容類似。
該統計員說,當地經信部門和統計部門聯手,對企業的產值進行干涉,每次給出的指定數據,都與自己企業的實際產值相差懸殊。
比如按照今年3月的實際情況,公司只有50多萬元的產值,但是統計部門給出的上報數據為150多萬元,多出了100多萬元。
她稱,去年公司實際產值與上報數據差得更多,實際只有500多萬元,當地統計部門最終上報的產值數額超過2000萬元。
3月30日,兩家公司的統計員正為被改動的數據發愁。
“他們給你數了嗎?”
“給了,但給我的數對不上。”
“給我的也是,同期累計2月比3月大。”
記者聯系上其中一位統計員,她說數據都由統計局制定,給的數據與企業產值并不一致,這些數據的共同特點是:數額較之前的都大。
半月前,國家統計局曝光了山西河津統計造假的案例,經查,河津市統計局個別工作人員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向某些企業發送數據資料,要求企業按此數據上網報送。
國家統計局認為,上述做法干預了企業獨立真實上報統計數據,違背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制度規定,違反統計法律法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多地統計局工作人員時了解到,由統計局指定數據的造假方式非常普遍,“我們都是這樣操作的。”一名地方統計局人員說。
變味的數據審核
實際上,這種“數據由統計部門說了算”的造假方式,在地方上已是見慣不怪。
另有華北某縣的企業統計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這月是零填報,沒有產值,只是季報人員工資按實際情況報的。
她稱,“在季報和年報時,地方統計局要求按他的數據,這兩個月都是自己填報。”
根據這位統計員的說法,當地統計年報的具體數據是由當地統計局制定的,然后交由每家企業分別進行填報,每家企業的產值數據不一。
4月1日,記者獲得了東北某市2011年四個季度的能源數據反饋統計,這些數據反饋的對象是市轄之內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
在這份所謂的反饋表中,翔實地標明了每家工業企業能源購進、消費與庫存情況,尤其重要的是,補充材料中,還規定了企業產值的具體數額,比如上年同期綜合能源消費量、工業總產值 (當年價)、電力消費合計、本期綜合能源消費量、本期工業總產值等等。
據當地統計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數據是每個季度企業填報的一個標準,總體上只能增不能減,通過這種方式保持數據的穩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該市多家企業的統計人員了解到,與文前記者所調查的地方造假略有不同的是,當地統計局是直接給企業發傳真“反饋”數據,而不是郵件。雖然更為隱蔽一些,但是造假路徑基本相似。一家制衣公司的統計員向記者表示,“我都不關心數據的高低與否了,反正統計局給什么數我就填什么數。”
清明節前的一周里,是各地統計部門最忙碌的時間。按照要求,3月份的統計數據要在這段時間進行聯網直報,即由企業通過網絡直接向國家統計局報送。
但是,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在企業填報數據的過程中,當地統計局的“審核”成了最為重要的工作環節。
“某企業已上報完畢,請審核。”這是地方統計系統內部的常用句式。統計部門將數據提前下發之后,企業最終的填報,還需要統計部門予以“把關”。
多位企業統計人員及地方統計官員介紹,這么做就是要確保統計局規定的數據準確無誤地由企業進行聯網直報,每個數據都很重要。
根據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的要求,聯網直報需要企業直接向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心報送,地方統計部門只能在線審核、匯總數據,沒有改動數據的權利。
然而,這樣的審核已經變了味,當地統計部門指使企業從源頭上造假,如此保證行政干涉數據的最終實現。
都是GDP考核惹的禍?
3月30日下午,東南某縣統計局一名工作人員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打來電話說,剛剛領導指示,要求統計數據翻倍增長。
據了解,當天省里相關統計官員去該縣調研,指出當地的經濟數據拖了市里的后腿,市里要求一定要爭取省里靠前的排名。
該統計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己剛剛匯總本市限額以上的企業,統計發現增長的幅度為-25%,原因是有三家當地很大的企業今年停業了。
她無奈地說,“現在的數字都是微型企業在撐著,但越到后面就會越離譜,上報的數字是一個月幾百萬的業務,不是在大城市的話,這絕對不可能。”
經濟數據增長排名的做法,在該省始于去年10月份。在她看來,正是這一事關地方“臉面”的問題,使得當地競相追逐榜單上面的成績。
同時,在今年新增的服務業企業一套表的聯網直報中,由于當地事關“七項考評體系”(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和環保、固定資產投資等),地方上不得已造假。
這位地方統計局工作人員坦言,如今的統計工作獨立性不強,極大地受到了行政干涉,最終演變為地方政府官員的一張“政績單”。
從更高的層面上來看,由于統計數據的失真,真實反映經濟情況的可能性亦減弱,對決策部門研判整體經濟形勢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
今年在全國開始啟動的 “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初衷是杜絕“注水”統計數據的產生,但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該制度實施以來效果并不如意。
3月23日,國家統計局在全國召開企業一套表視頻工作會議,會上,國家統計局劃下四條紅線,以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即地方統計部門絕不允許碰 “不入庫不出數”、“不得代報”、“不得代為修改”和“不得要求企業按給定的數據上報”這四條紅線。
目前,包括北京、廣東等地在迅速落實這項會議精神,上海也總結了全市“一套表”工作階段性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研究相關改進完善措施等。
在3月28日舉辦的全國法制工作會議上,國家統計局黨組紀檢組長羅蘭強調,要在今年重點檢查納入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范圍的企業數據上報工作,嚴肅查處違法代填代報、干預企業獨立上報等行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了解到,國家統計局要求各地在4月底完成對企業一套表聯網直報的自查,以推動這項制度的良好實施。
有地方統計官員認為,杜絕數據造假的根本在于改革干部的考核方式,淡化GDP在考核中的分量,建立一種科學的政績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