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4-06 19:09:11
向松祚認為,對于銀行業壟斷的界定還需要進一步明晰,國家對金融業設立準入限制并不就意味著壟斷。
每經記者 楊井鑫 發自北京
銀行“暴利”的爭議尚未停息,溫家寶總理視察廣西對銀行壟斷的一席話又在業內掀起了軒然大波。
農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在4月6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社會各界對銀行高利潤和銀行壟斷的熱烈討論主要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我國銀行業對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非常重要。銀行是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銀行業這幾年的穩定快速增長,恰好是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反映,銀行也對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二是我國銀行業從經營理念、發展模式、運營體系和治理結構上都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革完善,尤其是長期依賴規模擴張的模式急需變革。總體而言,我國銀行業正醞釀重大變革。展望未來10年,應該是我國銀行業變革的重大戰略機遇期。
客觀認識銀行業“壟斷”
繼銀行“暴利”之后,各界對銀行“壟斷”的指責聲四起。不過,向松祚認為,對于銀行業壟斷,我們需要客觀理性認識。“從經濟理論上說,界定壟斷通常有三個標準。一是少數幾個或者某一個企業的行業集中度太高,譬如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占行業市場份額50%甚至90%以上,壟斷了整個行業。但是我國銀行業集中度并不高。中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幾大國有銀行的市場份額早已經降低到了40%以下。”
第二個標準是市場準入門檻太高或者完全不準新企業進入。向松祚說:“至少從法律上我國沒有禁止銀行準入。《商業銀行法》第12條明確規定:設立商業銀行,應當具備下列條件:有符合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章程;有符合本法規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有具備任職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經驗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安全防范措施和與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設立商業銀行,還應當符合其他審慎性條件。第13條 明確規定:設立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十億元人民幣。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一億元人民幣,設立農村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五千萬元人民幣。注冊資本應當是實繳資本。”這不是很清楚嗎?沒有禁止準入啊?國務院鼓勵民營資本投資的《新36條》也有相應的明確規定。我們需要問:既然有《商業銀行法》如此明確的規定,怎么會有壟斷一說呢?壟斷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或者“隱形進入門檻”是什么?
“還有人有一個誤解。以為沒有任何準入限制或門檻才不是壟斷。只要有任何準入限制就是壟斷。這是不對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對金融行業的進入沒有任何限制,而準入限制也并不就意味著壟斷。事實上,倘若你明天可以注冊一家銀行,我明天也可以注冊一家銀行,沒有任何規定和要求,那么貨幣金融秩序將非常混亂。美國19世紀30-60年代銀行業所謂野貓時代的經驗就是完全自由放任,結果一塌糊涂。”
第三個標準是說銀行息差太高。大家去看看世界各國銀行業的息差,比較一下,中國不算是高的。我們比俄羅斯、印度、巴西的息差水平都低,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等美國大銀行的息差也比我們銀行平均息差要高。
客觀理性分析銀行近期利潤高增長,并不是否認銀行有許多需要改革甚至重大變革的地方,也不是否認銀行服務需要重大改善。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客觀理性分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啊。
銀行風險總體可控
高速發展的銀行業不禁令人對其存在的風險產生擔憂。向松祚稱,當前銀行業備受關注的風險主要來自于三方面,而經濟整體增速放緩導致的一般工商企業貸款風險是目前銀行需要特別引起足夠警惕的。
“一直以來,隨著房地產宏觀調控生效,銀行房地產貸款的潛在風險被認為是銀行貸款的頭號風險。不可否認,房地產的下調會對中國銀行體系造成一定影響,不良貸款率會有所上升,但是風險總體是可控的。總體來看,中國銀行體系房地產貸款占比還比較低,最新的估計數字是18.4%,不到20%,房地產貸款余額為10.73萬億;房地產貸款中,按揭貸款占了很大比例,按揭貸款的風險是很低的。”向松祚表示。
與銀行房地產貸款一樣,備受關注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也是銀行面臨的風險之一。然而,從今年銀行業公布的年度業績報告看,銀監會在出臺了化解融資平臺貸款風險之后,銀行平臺貸風險是有所下降的。
向松祚認為,與前兩者風險相比較,伴隨經濟下滑引起的一般工商企業貸款風險更值得關注。“工商企業貸款容易出問題。出口持續下滑,內需增長乏力,很多行業發展減速,銷售利潤率持續下降,甚至可能出現全行業虧損,部分企業還本付息就有困難。銀行不良貸款會相應上升。”
信貸需求增速趨緩反映經濟增長減速
今年1-2月份,銀行信貸增速稍有下降。向松祚認為,這部分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內生增長動力還很不足。
“銀行信貸需求增速的降低主要是一種結構性降低。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投放有所收縮,部分工業行業的信貸需求因經濟下滑而減少,所以總量信貸需求出現微降。”向松祚表示,從銀行信貸供給角度來看,經濟體系總需求增長乏力,一些行業出現過剩和利潤降低,銀行在信貸供給方面有一個審慎的態度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此外,向松祚還稱,目前銀行盈利的高速增長模式是依靠規模擴張,但這種盈利模式并不能長期持續下去,即高速增長的銀行利潤只是一個短期現象。未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必須依靠改革,特別是經營理念、公司治理、運營體系和發展模式上需要重大變革。變革和創新,是未來我國銀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