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6-19 09:35:53
浦東新區工商局副局長張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浦東新區此次推出的試點,讓有意進入養老領域的外資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
每經網上海6月19日電(陸修遠 記者 趙鵬) 6月14日,上海凱健華鵬老年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健華鵬)在浦東正式成立,填補了浦東外資養老機構的空白。這是浦東新區推出鼓勵和支持外資進入養老領域后的首家落戶的外資企業,主要提供包括康復護理在內的一些養老服務,以及面向中高端養老市場的老年餐飲等。
新型養老需求迫切
6月6日,上海市工商局和浦東新區政府聯合推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浦東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16條政策措施,其中提及:“鼓勵和支持外資進入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領域,在浦東新區開展經營性內外資養老機構工商注冊登記試點。”
浦東新區工商局副局長張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浦東新區此次推出的試點,讓有意進入養老領域的外資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張軍同時表示,除凱健華鵬外,目前還有一些項目已經進入了審批程序。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201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1.776億,占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重達到8.87%,都已達到國際通常定義的老齡化社會標準。按照目前趨勢,預計到2050年,我國每3到4人當中就會有一個老年人。而作為目前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上海老齡人口比重已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贍養比約為1.5:1,早已過了2:1的“老齡社會危機時點”警戒線,最為常見的“421型”家庭結構中,年輕人贍養老人的壓力巨大。
與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情況不同的是,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速度極快,達到老齡化社會時的GDP水平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未富先老”是擺在眼下中國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而養老相關產業發展落后限制了國人的選擇,目前中國人依舊習慣于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可以說,在當下的中國市場上,對更加成熟的新型養老機構需求迫切。
產業模式尚需摸索
近年來,國內打出“養老”旗號的企業并不鮮見,可實際上真正有實質性進展的卻幾乎沒有。
對此最為熱衷的,無疑要屬地產和保險領域的企業。萬科、首創、保利、華潤等地產企業,及以泰康人壽、中國人壽為代表的保險行業企業都曾高調宣布進入養老產業領域,推出“養老地產”的概念,或是建設養老社區等方式,并將其看做是新的盈利增長點。
這些項目多數還在建設中,并未實際投入市場,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尚未可知。但業內普遍認為,現在社會上的許多養老機構都是“拼富”的地方,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養老產業,而只是商家的一種銷售策略而已,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實質上還處于摸索階段。
對此,美國城堡投資創始人韋斯·埃登斯(Wes Edens)坦言:“做好老年人住宅非常復雜與困難。”
總部位于美國的對沖基金與收購集團城堡投資(Fortress Investment)2011年年初曾計劃為一只中國基金募資約10億美元,主要投資面向中國迅速擴大的老年人口的住宅。
韋斯·埃登斯表示,提供老年人住宅業務包括三個關鍵方面:住房與飲食方面、政府因素(因為政府必須為這類項目提供支持)、以及醫療服務的提供。他認為,目前中國城市在教育與醫療服務等公共福利設施方面,存在著水平發展不平均,這也限制了中國養老社區的發展。
而與養老地產相比,其他形式的養老產業也受到相似因素的影響,且盈利模式不及投資地產見效快,受關注程度也不高。一些有意進入這一領域的外資企業,則還要面對政策方面的限制:根據民政部《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外資需與中方以合資、合作方式設立養老機構,一般需經過地方民政部和外經貿部門審批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登記,各地也制定了一些不同的設立程序和要求。結果就造成雖然有成功的個案,但無法大規模推廣。
當然,中國傳統的養老觀念也是我國養老產業發展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目前中國大多數老人依然希望居家養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養老機構、老年公寓等新型養老模式的消費群體規模。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子女贍養負擔的進一步加重,以及政策逐步向養老產業傾斜,更多像凱健華鵬這樣的企業會得到發展的契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