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8 01:03:08
程曉東
過去10多年,國內汽車市場由小到大,產銷持續升級。
2011年,在連續兩年高速增長,即期消費需求快速釋放,一系列鼓勵政策逐漸退出等因素影響下,國內汽車產銷增速驟降至0.84%和2.45%,市場總體呈現供給略大于需求的買方市場格局。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生產消費大國,但是,產業結構矛盾突出、技術水平不高、自主開發能力薄弱、消費政策有待完善,能源、環保、城市交通等制約因素日益顯現。
面對全新的市場環境,政府和車企都急需推出應對之道,以迎接新的挑戰。
一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行車難、出行難已成為城市通病,應加大產業重組力度,以集團化發展方式鞏固企業市場地位;另一方面,應做好產品的升級換代,提升自主品牌認知度,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開發力度,提高國產化率,從而增強產品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要進一步提升汽車消費信貸規模和水平。目前,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約占總消費量的10%,與西方發達國家80%的水平差距甚遠。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發展汽車金融服務,研究解決同業資金拆借和發行債券等再融資渠道問題,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促進汽車企業與商業銀行合作,建立汽車消費信貸機構。
三要著力解決交通擁堵、能源緊缺等制約汽車消費增長的瓶頸問題。一方面,應積極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智能交通體系,提高城市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能源消耗日益加劇,石油供應壓力急劇上升。據國際能源署報道,我國人均石油資源量和人均產油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8.3%和21.4%。而當前,我國汽車油耗已占整個汽油消費的75.5%,每輛車年均耗油2.28噸,遠高于日本年均1.1噸的水平。因此,要鼓勵汽車生產企業科技創新,倡導企業研發生產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車,重點研究和推廣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技術,并形成產業化發展,緩解能源消耗,減輕空氣污染。
四要繼續實施汽車產品出口戰略,加快轉變外貿出口增長方式,增強企業核心技術,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政府應該對企業在質量咨詢和認證環節上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并購國外企業,建設海外生產基地,推動我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供職于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