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4 00:57:30
經濟學家何志成認為,產能過剩是結構性通縮的根本原因,抑制結構性通縮趨勢,關鍵不在去庫存,而在解決產能過剩。
中國7月宏觀經濟數據公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符合預期,但下行空間已經不大。
各項數據說明,中國宏觀經濟的嚴峻程度超過預期,經濟下行趨勢在7月仍然沒有被遏制住,8月上旬情況照舊。雖然未來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的寬松空間,但實踐已經表明,單單靠貨幣政策刺激,意義不大,反而容易引發通脹預期和房價預期反彈,造成GDP回升,通脹率和房價跳漲的可能性加大。當前,若不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繼續觀望,僅僅靠市場化解,三季度經濟數據很難樂觀。
當前中國經濟最大問題不是GDP的下滑,也不是企業掙不到錢(虧損面擴大),深層次的問題是,企業去庫存的壓力很大。而企業之所以不敢增加庫存,不是庫存超規模,而是被過剩產能所壓制。
以鋼材市場為例,雖然焦炭和鐵礦石價格也在下跌,但跌幅遠遠低于鋼材市場價格的下跌。7月包括8月上旬,鋼鐵企業陸續大幅度降價,即使賠本也不在乎,但市場仍然沒有顯著好轉。實際情況是,價格再低,人氣也無法聚集,很少人購買;相反,價格剛剛小幅上漲,過剩的產能立即釋放,又將價格壓了下來,而且再創新低。
企業很難賺錢,這就是目前中國鋼鐵業以及實體經濟的現實,而原因正是產能過剩。在中國24個重要工業門類中,21個工業門類嚴重產能過剩,平均過剩水平達到35%以上。不僅鋼鐵行業、建材行業如此,采掘業和機械加工業同樣嚴重產能過剩,這是市場低迷、信心低迷的主要原因。比如7月采掘業出廠價格同比下降6.2%,環比下降3.7%,成為推動PPI下行的重要推手。其他生產資料的出廠價格也降幅很大,這導致工業制成品價格基本都在下跌,結構性的通縮已經顯現,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麻煩。
結構性通縮顯現,主要問題出在哪兒?表面上看是高庫存,是大量產成品沒有人愿意購買,其實質卻是市場終端需求低迷。而終端市場低迷,表面上看是企業家沒有信心,實際是他們對宏觀經濟政策方向很迷茫,對政策轉變缺乏信心,尤其是對政府堅決壓縮和淘汰過剩落后產能,缺乏信心。
很多企業家認為,當前最大的危險是:高層的注意力仍然離不開抗通脹,在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加大的同時,管理層很可能忽略了工業品價格已經走入結構性通縮的嚴重性。很多工業品陷入通縮,對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的影響非常大,而治理通縮,又不能盲目地放開貨幣政策。
治理工業品結構性通縮,必須下大力氣壓庫存、去庫存。但是,造成庫存過大的原因卻不是所謂的超庫存,準確地說,很多企業目前的庫存水平已經低于正常值。比如鋼鐵業,國際上的通常標準是庫存量要相當于70天左右的生產量,但中國目前鋼鐵業的庫存水平遠遠低于這個量。但為什么鋼貿商群體和廣大鋼鐵終端用戶仍然不愿意補庫存呢?沒有資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知道鋼鐵行業整體產能嚴重過剩,過剩的產能就相當于經銷商的庫存,甚至相當于終端用戶的庫存。
這就是通縮的最本質原因:誰都不愿意,也不可能出高價買嚴重產能過剩的產品,甚至是成本價。市場很明白,出高價等于虧損,因為所有的工業品價格都在向下走,出高價買原料等于要賣高價,等于虧損。相反,只要市場價格稍微上漲,各家工廠又會加足馬力生產,結果價格更跌。
顯然,抑制結構性通縮趨勢,關鍵不在去庫存,而在解決產能過剩。而解決產能過剩,不能光靠企業自覺。因為只要少數企業主動地壓縮產能,更多的企業反而會覺得是好機會,會增加產能。因此,壓縮淘汰落后和多余產能,必須靠中央和各級政府下決心。
地方政府要不保如嚴重過剩產能行業的投資基建等項目,發改委要堅決明確地公示社會,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再審批那些已經嚴重產能過剩的建設項目(不能再鼓勵“吻增長”了);貨幣管理當局要適度地放松貨幣政策,但重點不在支持產能擴張,而在刺激終端需求,要適度增加有利于化解產能過剩危機行業和企業的貸款量;資本市場管理部門則要有意識地刺激股市上漲,以提振整個市場對未來經濟能夠健康發展的信心。
總之,凡是有利于消化過剩產能的投資項目,建設項目都要繼續大力支持,包括對商品房建設、保障房建設、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以及相關的物流業等,而對有可能繼續加劇產能過剩的建設項目一定不能支持,包括IPO都要暫停。
下決心抑制產能擴張,短期會傷及GDP,很可能使產能過剩的連帶問題提早暴露,導致數據上的經濟下行,包括增加失業率,這幾乎是肯定的,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但實際上,它卻是很多地方政府難下決心抑制產能淘汰產能的原因,也成為企業普遍不愿意首先壓縮產能的借口。
很多企業明明知道其產品已經沒有市場,或者難以賺取利潤,仍然在生產,甚至準備擴大產能。這是不按市場規律辦事的表現。實體經濟泡沫化嚴重,但仍然沒有人自覺擠泡沫,企業家們認為,如果停產,工人怎么辦?市場怎么看?銀行催債怎么辦?如果不持續地擴大產能,很可能別人趁機擴大,各個企業都想在未來獨占鰲頭,這很可能是中國工業產能已經過剩卻一直難被抑制住,相反卻可能繼續擴張的關鍵點。
壓縮淘汰落后產能過剩產能不能只靠企業自覺,當前也不能完全靠市場自我調節——那樣很可能使問題更嚴重,結構性通縮有可能演變為真正的通縮。
解決產能過剩,國家要給政策,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行業協會要積極配合。
筆者建議,凡在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如果企業主動地壓縮淘汰產能,主動停產,政府要約束商業銀行爭相追債,稅收也應該減免;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配合發改委制定實施全行業的限產保價規劃,不是一兩個企業限產停產,而是全行業的所有企業能夠通過協商和契約的形式均衡地公平地壓縮產能。要避免,一家企業減產其他企業增產的惡性競爭局面出現,合理地公攤壓縮產能可能出現的的短期損失(比如一下子下崗職工過多過于集中),不使局部問題演變為災難。要強調,為了體現公平,即使產能相對不過剩的省市也要壓縮,不僅民營企業要壓縮,國有企業也要壓縮。
如果我國嚴重產能過剩的工業部門能夠主動地均衡地將產能壓縮10%左右,絕不會出現大面積的失業和更加嚴重的企業虧損,相反,市場工業品價格將很快出現明顯回升(產量少了,價格會上升),絕大多數企業利潤都會增加,結構性通縮局面會很快得到逆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