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3 01:01:46
譚浩俊
面對7月份經濟數據的繼續疲軟和外匯占款的環比下降,許多分析師認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窗口已經打開,降準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央行并沒有如外界分析的那樣,動用降準手段,而是從上周開始,連續通過逆回購的方式,補充流動性,平緩市場資金緊張的矛盾。其中,8月21日,就在公開市場以利率招標的方式進行了兩期總計2200億元的逆回購操作,創下今年單日逆回購規模的新高。
其中的原因在于:8月18日公布的7月份全國房價數據顯示,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只有14個,持平的城市也只有17個,其余39個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雖然上漲幅度都不是很大,且與6月份相比,環比價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5個。但是,房價回調的趨勢似乎已經形成。如果此時降準,極有可能產生新的房價上漲預期。如果購房者因為擔心房價上漲而出手“搶”房,那么,房價上漲將無法控制,樓市調控也會出現新的轉折,無法實現預期目標。
毫無疑問,房價已成為央行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的一大難點,甚至讓央行感到左右為難。實事求是地講,從目前市場資金需求的實際情況來看,確實需要補充流動性。而補充流動性資金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降準。但是,從房價的變化來看,降準的條件并不成熟、時機也不是很好。一旦降準,誰也無法保證其不會對房價產生催化作用,使本就已經箭在弦上的房價,再次回歸到上升通道。這顯然是管理層不希望看到的結果,也是樓市調控所不允許的。
不僅如此,在CPI整體處于下降通道的同時,部分商品價格也出現了大起大落的現象,少數進口商品更是蓄勢待漲。如果不是價格管理部門強行干預和竭力控制,價格極有可能出現回彈現象。一旦CPI回升,將對政策的把控帶來更大的壓力。
然而問題依然存在。雖然逆回購比降準更加精細、更加有針對性,且操作更加靈活,但由于期限較短,且不斷滾動的逆回購已至臨界點,不僅壓制了市場資金的使用時限,而且無法有效解決資金缺口較大的矛盾。特別在地方投資沖動很強、資金需求量很大的情況下,更加難以滿足需要,對眼前的“穩增長”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那么,如何才能解決好“穩增長”與“穩房價”的矛盾,既滿足市場的資金需求,又不會對房價的穩定產生影響呢?筆者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調整信貸結構,把逆回購、正回購、央行票據等手段與銀行信貸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不僅補充的流動性必須確保投放給實體企業、特別是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而且存量資金也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實體產業的比重。不然,就收緊流動性,減少銀行的信貸投放量,把信貸投放指標分配給滿足條件的銀行。不然,政策的調整難度將更大,矛盾也將更加尖銳。
除此之外,監管部門也要加大對銀行信貸資金投放的監督,除了信貸結構之外,融資成本也要加大控制力度。同時,土地管理部門也要控制好土地供應,除保障房建設用地之外,商品房開發用地還是要從嚴控制,以避免房價的繼續回調。只有這樣,“穩增長”才能和“穩房價”有機結合起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