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8 01:07: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周五A股巨量暴漲,多頭一掃多日晦氣,水泥、鋼鐵等超跌股猛漲。盤后有人總結了許多利好,炒股的人肯定都已如數家珍,所以此處就不多說了。
筆者在9月1日那篇“瞄著利好契機,逐漸增倉為宜”的文章中提示了可能出現的救市契機,也提示了歐元區可能出利好。當時筆者建議投資者“持股蟄伏一陣,耐心等待政策出手或等待其他利好契機出現”。
上述兩個利好契機碰巧都發生了,所以股指漲了,只是如此漲幅仍令筆者意外。更令人意外的是,成交額居然能放得如此之大!
成交額放大只能理解成拋壓沉重和買盤踴躍,兩者必須同時成立,即“一個巴掌拍不響”。也就是說,有人大舉出逃,也有人大量搶購。何以會如此,頗令人思量!
筆者懷疑金融創新貢獻出一部分額外的成交額。打比方說,一些融券做空者被迫止損,也可能是些輕倉者逢高趁機融券做空。當然,也可能有些機構或個人融資大量做多。總之,金融創新或許刺激出額外的買盤或拋盤。
成交放大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投資者對官方過度依賴投資作出不同解讀——周期類股主力自然會竭力看多,可前期強勢的“調結構受益型”個股中主力未必如此,他們極可能趁機出局。從盤面看似乎也是如此,許多前期漲幅大的個股明顯滯漲,幾十家漲停個股中強勢股數量極有限。
“漲幅大的個股滯漲”意味著什么?可能許多股齡短的投資者弄不太清楚,但筆者卻碰巧注意過,只是不知這回市場會不會翻出新花樣。筆者還記得“5·19行情”啟動時的細節,當時正巧漲得較高或稱“做僵”的個股漲得更猛,如華聞傳媒(當時叫燃氣股份)之類。
周五漲得較多的個股為水泥、鋼鐵之類的超跌股,甚至華銳風電等基本面缺少亮點的個股也紛紛漲停。因此,就筆者個人看來,不太可能對應大行情。
前期市場中有人說:“做多CPI相關個股或農產品期貨品種,做空PPI相關周期股或工業品期貨品種。”但管理層推基建投資的措施極猛,這一定會使上述邏輯發生根本性顛覆。也就是說,這些投資者是完全想岔了,即當他們明顯感到我國應由投資轉向消費時,管理層卻依然側重于投資。
既然完全想錯,那么相關主力反向平倉就容易理解,進而分歧加大及成交額放大也就順理成章了。
筆者認為再度推基建投資雖然能延緩經濟下滑的速度,卻也可能使2013年繼續穩增長變得更為困難。大家知道,前一輪4萬億投資如此之猛,也不過帶動股市區區一年的上漲,更何況這次!
應該認識到,本周出臺的投資項目比當年4萬億投資項目合理多了,但畢竟投資這一大方向和性質并沒改變??赡苡行W者或官員會作出以下“合理的”解釋:先弄些投資穩住經濟,在穩定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調結構”。
這聽起來無懈可擊,但其實空洞無物!當年4萬億投資邏輯何嘗不是如此?嘴上說的從來都不錯,可實際結果有目共睹——當時許多人沉浸在“一枝獨秀”和拉高的GDP中,能有幾個人記得“調結構”?
經濟有隱憂,但既然加大投資力度,那么相關周期類股所拉動的反彈應還能延續一陣,但筆者個人認為經濟及股市的調整及最終見底反而可能拉長。操作方面,投資者可當反彈來做,不必追漲,也不宜看得過高。
本周末有包括8月CPI在內的經濟指標公布,如果CPI數值過高(比如在2.5%以上),則可尋機逢高派發,反之還可持股看看。下周另有一件重要事情,就是美聯儲議息會議。假如美聯儲推QE3,A股反彈空間可能更大一些,反之下周投資者應以派發為主。
如果下周股指并未延續漲勢,反而借某些利空而快速回殺,這種情況下倒是可以大膽介入。從歷史來看,低位的驟漲驟跌通常是買入機會,很少有連續殺跌的案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