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9-25 11:58:36
危時計拙。歷史的經驗表明,管理部門出臺臨時救市政策,股市歷經脈沖式上漲之后,還是會重新回到起點。市場還是要靠自身力量進行自我修復。
監管層是資本市場的守夜人。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與頻度,在市場上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特別是鐵面查處了原并購重組委委員吳建敏內幕交易案,用實踐踐行了“證監會要帶頭講誠信”的誓言。
不可否認,目前市場各方對新股IPO財務造假、上市后業績變臉等問題,依然有很強烈的質疑之聲。前不久在香港審結的洪良國際造假案可資借鑒——香港證監會不僅成功迫使洪良國際按照停牌前的股價將募集的資金退還中小股東,還嚴懲了保薦機構。我們希望監管部門盡快做好制度安排,建立IPO追溯機制,對于違規的公司與機構要敢于痛下殺手,還IPO市場一片潔凈的天空。
過頭政策將引致連鎖反應
由證券時報發起的“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大討論,激起業內廣泛關注。各路方家積極建言獻策,甚至建議出臺諸如恢復T+0交易、暫停新股發行等過頭政策。
危時計拙。歷史的經驗表明,管理部門出臺臨時救市政策,股市歷經脈沖式上漲之后,還是會重新回到起點。市場還是要靠自身力量進行自我修復。
以過頭政策來救市,當一個問題看似解決了,有可能派生出諸多新問題。假如監管部門停發新股,對創投機構而言就缺少了退出渠道,勢必會影響他們投資創業企業的積極性。如此,一些企業難免會陷入經營困頓,就會對實體經濟、與之相關的上市公司帶來連鎖反應。我們不否認創投的逐利性,但是作為民間資金的重要投資載體,其市場化配置效率無疑是最高的。中國之所以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率先復蘇,國家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固然重要,與創投機構持續活躍、幫助一大批創業企業渡過難關也是密不可分的。
度盡劫波,希望猶在。盡管A股市場已經歷經三年調整,但是上市公司總體質量還是可靠的,資本市場的根基并未動搖。在市場低迷之際,監管層更應該淡定下來,扎實做好基礎制度建設工作。我們也應看到,中國新的政治周期即將開啟,“調結構、促轉型”依然是新一代領導集體需要勉力而為的長期工作。中國要想更加強大,離不開資本市場這個重要平臺與支點。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宏觀經濟穿越當前的迷霧,資本市場必將迎來陽光普照的時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