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9-29 20:07:28
有關專家認為,亂象“餅”生背后,是月餅“太忙”、傳統“太閑”,導致了小小月餅意義超載、重負難堪,折射出的不僅是文化之惑,更是現實之惑。
紙月餅“超發”,金銀月餅“腐敗”,真的月餅要么難吃、要么太貴反倒無人問津……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今年中秋節圍繞著月餅又呈現出多種怪現象。月餅究竟是什么?民俗?商業?社交?大多數人一頭霧水。
有關專家認為,亂象“餅”生背后,是月餅“太忙”、傳統“太閑”,導致了小小月餅意義超載、重負難堪,折射出的不僅是文化之惑,更是現實之惑。
怪象之一:“紙”月餅超發 真月餅缺貨
早在8月份,月餅提貨券就悄然出現了。而這些活躍在超市、商場和酒店的月餅交易,銷售的卻并不是實實在在的月餅本身,而是一張張顏色各異的月餅券。
記者在南京中央商場看到,不時有手拿各色月餅券前來專柜提貨的消費者。銷售人員說,最近每天能賣出上千盒月餅,一大半都是拿月餅券購買的。
與“紙”月餅的虛假繁榮相比,真月餅的提貨有的卻是真難。近日,多位網友在網上曬出了月餅提貨的不愉快經歷。一位網友說,“上周日興沖沖趕去福州路杏花樓領月餅。到了門店就傻眼了,隊伍歪歪扭扭排了好長!兩個小時才領到月餅。真是折騰!”寧波的網友則稱自己有十幾張“綠姿”月餅券,但要兌換成真月餅時,卻被商家告知缺貨,一連跑了三趟都沒拿到。
記者在南京哈根達斯的一家店內看到,等待提貨的隊伍已有十幾米長。而此前在武漢、上海等地,還曾有糕餅店出現過“有券無餅”導致消費糾紛。
有關專家認為,月餅券已成為一種“類期貨產品”,名為月餅買賣,但大多是通過月餅券完成交易,整個過程并不需要實物月餅出現,最終付出真金白銀的,只是需要月餅券的企事業單位和消費者。
歸根結底,有牟利空間,才有月餅券的“超發”。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圍繞著月餅券的“灰色利益鏈”在各個轉手環節均有利可圖的表象背后,實際上是由月餅高額的利潤在支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