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河北易縣2萬畝麥田拋荒 農民稱“種小麥虧錢”

    2012-10-16 02:02:13

    今年當地小麥播種面積只有往年的2/3左右,而易縣農業局也表示,全縣約有2萬畝麥田出現季節性的拋荒。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河北易縣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河北易縣

    收完玉米種小麥,這是河北不少農村的傳統做法。作為我國夏糧主產區,河北地區小麥播種已結束,一些麥地開始冒出新芽,綠油油的一片。但在易縣,往年連片的小麥地在今年卻少了很多,反倒是能見到大塊大塊拋荒的農田,零星點綴著綠色的小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在易縣多個鄉村調查時了解到,由于種小麥的收益和成本只能勉強平衡,甚至會出現虧本,導致撂荒像一種傳染病般開始在易縣部分農村蔓延。有農民透露,今年當地小麥播種面積只有往年的2/3左右,而易縣農業局也表示,全縣約有2萬畝麥田出現季節性的拋荒。

    農民:局地澆水費增長一倍

    王永旺是河北易縣高村農民合作社的社長,每年都為農民團購小麥種子。今年,他按往年的計劃為社員預訂了5000斤麥種,但到播種季節最終只用了2000斤左右。“我還在等著農民來拿種子,但奇怪的是沒有什么人要種子了,有兩個農民訂好了種子最后還退回來了。”

    王永旺發現,原來今年很多農民不再種小麥了,寧愿把地荒著。“這種景象讓我感到吃驚,我們這的農民把種地當寶,這還是第一次出現大規模拋荒的現象,面積至少上千畝。”

    高村鄉下轄東高村、北高村、西高村等多個鄉村。10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多個村莊走訪時,證實了農地拋荒的事實:原本該種小麥的地塊到處堆著玉米秸稈,這些荒地中間夾雜著部分的小麥地,部分區域的拋荒面積和耕種面積均等。

    東高村原村主任王良才說,該村今年小麥種植面積驟減,至少有一半地荒著。“今年撂荒地塊不分區域,連一些肥田都撂荒了。”王所說的肥田是指平原離水源地較近的地塊,易縣農田主要依靠機井進行灌溉,一個機井大概澆灌上百畝土地。在王良才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村南的田頭,一些離“機井”僅十幾米的地塊都撂荒著,通向這些地塊的溝渠堆著土堆,長滿了雜草。“由于溝渠不暢,本來一畝地澆一個小時的水就夠了,但是現在至少要兩個小時,原本每畝20元的澆水費,現在也上漲了不少。”王良才認為,澆水難也是導致村民普遍性撂荒的原因之一。

    與中高村相比,東高村二組還算是幸運的,因為至少機井還是歸村集體所有。而中高村的機井已經被個人承包,一畝地的澆水費達到40元,不少中高村村民對此叫苦連天。幾名接受采訪的村民均表示,今年只打算種一半地,其他地塊暫時就空著。

    農業局:農民或改種其他作物

    “現在種小麥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可能還要賠錢。”中高村村民馮德樹告訴記者。

    50多歲的馮德樹不停地抱怨著澆水費,說水費這兩年翻了一倍,成本太高。馮家共有6畝地,但今年只種了1畝小麥。他說,種1畝小麥主要是自己吃,沒有打算賣。

    記者調查了解到,一些澆地費并不高的村莊也出現了撂荒的現象。大戶解村的澆地費每畝雖然只要6元,但這個村撂荒的面積也有1/3左右。村民高智林說:“我們這里的農民不種麥,并不是因為澆水成本高,而是種小麥不賺錢。”

    高智林說,如果種玉米,一畝地還有八九百塊錢的收入,如果種小麥只有一兩百塊錢,還不包括任何人工錢。“種子農藥化肥成本太高,加上耕地費、收割費都在漲,小麥的種地收益是最低的,有時甚至虧本。”高智林共有5畝地,原本種小麥的地都撂著。“我情愿在家玩,也不愿意操那份心。風險太大。”

    由于各個村的澆地費、播種費、耕作費不一樣,因此農民種地的成本投入會有所差異。以中高村村民馮德樹去年種小麥的成本為例,大致可以判斷出每畝小麥的種植成本:耕地50元、播種35元、種子130元、化肥265元(兩次施肥的時間不同)、收割100元、澆地160元(共4次)、農藥30元,這些硬性成本就花了770元。

    去年馮德樹家一畝小麥只打了780斤,以1元/斤的價格賣掉了,最后也只有780元收入。馮德樹說:“收小麥的時候還要考慮運輸,總之各種費用加起來,我種一畝小麥還要虧100元左右,所以除了給自家吃的以外不會再種了。”

    對此,易縣農業局副局長李景東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農民不種小麥主要是因為種植成本高、不易管理、勞務輸出高等原因,“成本太高,種小麥等于是白種,老百姓自愿選擇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他表示,部分撂荒的土地是一種正常的休耕輪作,或是農民改種其他作物。“這不能說是撂荒,而屬于季節性的拋荒,但有些地方可能會種花生、大豆等,明年春天才能確定。”李景東介紹,縣農業局對這些地塊進行了調查,大概占到全縣耕地面積的3%左右,約2萬畝。

    經銷商:種子銷售大幅減少

    易縣農牧局附近有一條農資街,其中一些種子店的經銷情況成為小麥播種面積的“晴雨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農資街采訪時,多名種子經銷商表示,今年麥種銷售普遍不佳。一位馬姓經理告訴記者,往年都能銷售一萬斤以上的麥種,但今年銷量不到5000斤,銷售業績腰斬。“以前銷量下降的情況也存在,但今年特別明顯。”馬經理認為,大量拋荒的主要原因還是種地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農民就此作出理性選擇。

    經營種子、化肥、農藥、苗木等項目的農林物資服務站“達爾豐”的負責人劉岳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每年他都能賣掉15萬斤的麥種,但今年只賣了4萬多斤,銷量驟減超過2/3。“這個變故讓我有些措手不及,現在種子銷售萎縮得太厲害了。”

    劉岳來說,這幾年種子農藥等農資成本確實都在漲,比如種子今年每斤漲了2毛,一畝地一般播30~50斤種子,成本就漲了10元,化肥也漲了至少15元,但小麥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元左右,幾年都沒有大變。“種田的收益與成本已經很接近了,如果經營不好,種地還會虧錢,今年收益與成本可能到了臨界點,所以出現這么大面積的拋荒現象。”

    事實上,拋荒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河北易縣。坐車從易縣到保定,沿途也能看到撂荒的地塊。另外,在安徽部分地區也出現這一現象。安徽亳州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顯強說,前段時間回家調研時發現,很多村民都不種小麥了,改種中藥材,“種植中藥材市場行情不好把握,但老百姓對種田也已經失去信心。”王顯強的希望是,中央及時調整政策,大幅度提高小麥和玉米價格。“只有這樣農民種糧積極性才能提高,小麥的總產量才不會下滑。”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