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理財

          每經網首頁 > 理財 > 正文

          信托理財頻現兌付危機 7萬億是繁榮還是泡沫

          新華網 2012-12-25 15:00:44

          近期頻現的信托產品“兌付難”給投資者敲響了警鐘,在信托業資產即將邁過7萬億元大關的同時,部分投資者面臨著數百萬財富蒸發的風險。

          股市低迷、樓市不振,高收益的信托理財產品成為個人財富管理的新途徑。然而,近期頻現的信托產品“兌付難”給投資者敲響了警鐘,在信托業資產即將邁過7萬億元大關的同時,部分投資者面臨著數百萬財富蒸發的風險。

          信托理財頻成財富“絞肉機”

          中國銀監會非銀部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我國信托業管理信托資產6.98萬億元,有望超越保險成為第二大金融服務行業。然而,規模“大躍進”的背后卻是風險的逐步積累。

          12月21日,國內最大的信托公司之一——中信信托發布臨時披露公告稱,總募資額達13.335億元的“三峽全通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無法按期付息,當期未支付利息達7456.4875萬元。這意味著,投資者正面臨本息不能如期收回的風險。

          按照產品說明,這一信托計劃向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峽全通涂鍍板公司發放信托貸款,以本息還款作為收益向投資者分配,第1期和第3期預期年收益率為10%和9.5%。然而,三峽全通公司因深陷經營困境,未能按時支付巨額利息,導致信托計劃無法向投資者分配收益。

          此前,已有多款信托理財產品陷入兌付疑云。中誠信托于6月確認,旗下募資約30億元的信托貸款融資人卷入民間融資訴訟;11月,中融信托因3.845億元信托貸款未能還款,提請拍賣青島凱悅中心部分資產;12月,募資近4億元的“證大金牛增長資金信托計劃”傳出巨虧。

          一面是信托業規模狂飆突進,一面卻是大量信托理財產品頻踩“地雷”,個人投資者為財富蒸發埋單。

          滬籍商人王先生是某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2011年2月,經銀行理財經理推薦,他以300萬元購入“證大金牛增長資金信托計劃”。管理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該信托計劃單位凈值0.5642元,浮虧接近45%。

          信托遭遇兌付壓力

          專家認為,盡管法律已確定保護投資者原則,但隨著信托標的、參與主體的擴展,機構和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不足,使“兌付難”等風險事件頻發。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認為,與個人拆借回報相比,信托機構理應擔保能力更安全、業務流程上更規范。但在資金吃緊的大環境下,一些產品在設計時輕視風險,熱衷參與放貸拆借,引發擔保、代銷過程中的不謹慎。

          信托理財由于風險較高,一般以較高的起售門檻來篩選合格投資者。但一些代銷機構違規拆分銷售,使不具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入市。如2012年2月,北京某第三方理財機構擅自拆分四川信托一款產品,將銷售門檻降至5萬元起售。此外,在一些銷售人員“無風險”的誤導宣傳下,一些本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在預期高收益誘惑下以“拖拉機”形式,集合親友資金購買信托產品,往往埋下更大的風險隱患。

          “近期信托遭遇的兌付壓力,一類是高收益債企業出現債務危機,另一類是定向增發與行情‘對賭’失敗,這些投資形式均有較大風險。”

          比如,“證大金牛增長資金信托計劃”合同載明,該產品未設立專門止損條款。在最不利情況下,收益率可能為零,投資者可能喪失全部本金。根據投資報告,這一信托產品參與的5支定向增發股票均一度跌破認購價。如按300萬元起售額計算,144名自然人浮虧逾1億元。

          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金作鵬認為,多數信托產品設計主要考慮融資人及特別委托人的利益,投資風險和責任并不對等。信托業如不及時完善對投資者的保護,可能引發一輪針對信托業的訴訟,甚至社會隱患。

          信托如何規避風險

          臨近歲末年初,理財市場屢現超高收益、保本兌付等推銷口號,四川信托某產品甚至喊出最高35%的預期年化收益。然而,近期爆出的系列兌付危機表明,“剛性兌付”只是口頭承諾,“兜底”神話不能相信,投資者應強化風險意識。

          國泰君安高級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任何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都是對等的。一些產品宣揚的100%“剛性兌付”不受法律保護,只是損失爆發后機構維護品牌的不成文選擇。投資者要意識到,簽署合同就等同于接受全部條款,并承擔法律風險。

          專家認為,面對理財神話破滅帶來的損失,投資者需增強對代銷產品的風險意識。同時,信托產品也應完善擔保設計、風險控制,代銷機構則要對風險揭示行為負責。

          金作鵬認為,代銷機構是面對投資者的營銷渠道,其信息披露直接影響購買意愿。如果代銷人員在這一環節有瑕疵,職務行為責任首先要由代銷機構承擔,尤其是在投資者心目中擁有“準國家信用”的銀行,代銷信托產品更應慎之又慎。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銀信合作業務余額超過1.8萬億元,銀行機構已是信托推介的主力之一。

          張暉明認為,當前信托業存在“小馬拉大車”的突出矛盾,有關部門應強化對抵押品估值和定向增發案的監管,檢驗理財產品的實際兌付能力,防范信托爆發式增長的系統風險。

          責編 牟小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婷婷 | 偷怕自怕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高清最新不卡视频 | 亚州欧州日本在线视频 |